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叶诗蕾 陈卓妤
鲜香四溢的烤鸡、现捞现烧的海鲜、热气腾腾的面食小吃……你有没有发现,附近的大型超市越来越好逛了。
随着永辉、山姆、盒马、胖东来等大型商超纷纷设立就餐区或餐吧,变着法地用“烟火气”吸引人们驻足停留,那些曾经界限分明的零售货架与餐饮区域,已逐渐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便是“餐超”一体化模式。
图源 视觉中国
那么,相比传统超市和独立餐厅,“餐超”满足了当下消费者的哪些独特需求?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消费场景和生活方式?
从买卖商品到消费场景
油亮的北京烤鸭在转炉上缓缓旋转,隔壁缙云烧饼的炭火炉滋滋冒着香气……临近中午11时,盒马鲜生杭州拱墅吾悦广场店,四五十平方米的餐饮区聚满了人,扫码点单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此处集合了十几种特色小吃的美食区,已成为周边市民就餐的热门选择。人气最旺的是中间的海鲜水产区。家住杭州拱墅区的董女士挑选了6只个头饱满的罗氏虾、少许鲜活三门蛏子和两只渤海新鲜生蚝。到了称重处,工作人员动作熟练地用小刀在塑料袋上划了个小口,滤去里面多余的水分,“加上加工费,总共53.5元。”
就餐区的白色桌椅简洁干净,一旁还设置了调料区,并备有一次性碗筷、手套、湿巾等供客户自取使用。
就餐区备有调味料和一次性餐具。记者 叶诗蕾 摄
“超市里的餐食价格公道,拿了现场做,吃着也放心。”等待取餐的时间里,董女士又挑了几串肉蔬相间的烤串,递给摊位师傅现场烤制。
这种“食材采购+即买即食”的一站式体验,正是餐超与传统超市的本质区别。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商超正跳出“只卖货”的单一维度,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精心设计的“生活场景”植入。
“菜场”区域的颜值越来越高。五彩撞色的果蔬堆头、整齐码放的肉案和鱼虾畅游的精致水缸,都被直接搬入了明亮整洁的超市环境。无论是柜台装修,还是价目告示板,甚至连盛装食物的不锈钢盘,每一处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考究的色彩搭配和恰到好处的装饰,令人想下单的同时也想打卡,不知不觉也让“买菜”这件日常小事刷出了时髦感。
盒马鲜生杭州拱墅吾悦广场店就餐区。记者 陈卓妤 摄
在这里,购物与用餐变得无缝衔接。现点现做的明档厨房紧邻用餐区,刚出锅的炒菜直接端上餐桌;烘焙坊飘香的面包与咖啡吧仅一步之遥,顾客可以端着餐盘穿梭于货架之间。每个餐台都兼具加工与售卖功能,厨师在顾客眼前料理,食客即买即尝,让逛超市变成一场充满烟火气的美食之旅。
在浙江工商大学消费与流通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看来,如今中国餐超的集中式爆发,是消费升级和传统零售行业内卷加剧双重影响下的必然进化。
一方面,近年来,电商平台的崛起、社区团购的冲击以及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让传统零售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求变。
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买商品”升级为“买体验”,而且快节奏的生活,对高质量的便捷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
消费者既要性价比又要仪式感。28元的现烤牛排套餐,比餐厅便宜一半,却保留了明厨亮灶的体验;用悬挂链传送的新鲜水产,后厨处理到上桌不超过20分钟……这种“看得见的新鲜”勾起了来往顾客的购买欲和食欲。
场景互哺与流量共享
对于商超来说,“餐超”一体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即时消费,更是让消费者愿意停留、体验、复购的吸引力。
作为华润万家旗下的高端零售代表,Ole精品超市因精致商品与轻奢定价被网友戏称为“贵妇超市”。但如今其餐食区却以平价味美的反差感,逐渐成为打工人口中的“天选食堂”。
在Ole精品超市,轻食简餐的食材选择很丰富。记者 叶诗蕾 摄
去壳白虾仁泛着莹润的光泽,香煎鸡胸肉切得厚薄均匀……工作日上午11时许,Ole精品超市杭州嘉里中心店,二十余种食材在轻食柜台内依次摆开,一旁的宣传板上写着:“7.2元/100g,可任意搭配。”
附近写字楼里的白领们陆续涌入,很快排起小队。“一份荤素搭配的轻食简餐价格大概在20元至30元。”负责打餐的工作人员动作麻利,他说每天卖一两百份是常事,外卖10份起送,也有不少人下单。
用餐区就在窗口前,米白色餐椅搭配胡桃木餐桌,干净整洁。26岁的周芸是这里的常客,点好午餐后,她又去隔壁饮料柜台转了转,回来时手上多了一杯冰糖雪梨饮。“34元,搞定了午餐和下午茶饮料。”
“餐超”模式不仅为高端商超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也为传统超市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调改后的物美拱墅万达店一进门就是鲜食区。记者 叶诗蕾 摄
浙江首家“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的物美超市——物美拱墅万达店近日焕新亮相。一走进超市大门,新开设的鲜食区映入眼帘。面包烘焙、现制小吃、凉拌菜、加工热菜等摊位井然有序地分布期间,不断挑动着入店客人的味蕾。
“在此次调改中,我们把生鲜、加工、熟食、烘焙等‘烟火气’品类从原来的超市深处移到了入口,经营面积大了不少,消费者采购也更方便了。”店长姚爱民说。
将流量最大的鲜食区外移,看似会削弱对其他商品的带动作用,但实际上,这种布局通过优化消费动线、提升购物体验,反而增强了顾客黏性,还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量。
肉蛋堡档口前排起了队。记者 叶诗蕾 摄
“肉蛋堡、小笼包都是我们的明星单品,现烤现蒸,广受欢迎。”姚爱民举例说,不少市民专门为此而来,买完之后总会再捎带点别的食物或者日用品。
记者也注意到,不少消费者的购物车内,放满了蔬菜、猪肉、洗衣液和垃圾袋等商品,“大家都会顺便把第二天的食材备好,再补点日用品。”姚爱民说。
“看得见的新鲜”勾起来往顾客的购买欲和食欲。记者 叶诗蕾 摄
据介绍,“胖物美”鲜食区占地面积只有超市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却贡献了日销售额的四分之一。每日到店消费约6000人次,其中在熟食区产生消费的近3000人次。
全球顶级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的行业报告同样印证着“餐超”模式的带动力:数据显示,引入餐饮服务后,超市用餐时段客流量可提升15%至20%,顾客停留时间延长30%。
“餐饮作为高频消费场景,能够与零售形成天然互补。”赵浩兴认为,“餐超”绝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基于“民以食为天”这一永恒需求,通过场景互哺与流量共享,重构零售业的增量空间,从而创造出“1+1>2”的协同效应。
“餐超”走向何方
在采访中,不少从业者都提到了Eataly的名字——来自意大利的美食集市品牌,被认作是餐超模式的鼻祖。
“我想创造一个地方,在那里高品质的食物是可以负担的,吃得好的人可以购物,想购物的人可以吃得好。”创始人奥斯卡·法利内这样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全球门店数量已突破50家,成为超市餐饮化的标杆案例。
意大利美食集市品牌Eataly,被认作是餐超模式的鼻祖。图源 视觉中国)
探寻其成功之道,我们发现其核心同样在于场景化打造和用户体验优化。比如,Eataly收集了大量美食书刊,并设置了一个小图书馆,顾客可以在这里阅读美食书刊,旁边的电脑就可以打印食材清单,对照着去购买。针对不同客群,定期举办试吃、品酒会、烹饪课和食品产地探访等活动,有效提高顾客到店频次,更强化了品牌形象,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业界人士提出,中国“餐超”一体化的探索还需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本土消费习惯和市场特点的发展道路。
精准定位是前提。以永辉超市为例,2017年前后,其高端业态就曾以“生鲜+餐饮”的模式引发市场关注,但由于定位过高、成本过重等原因,最后未达到预期效果。
去年下半年,永辉超市趁着调改的契机,再次加码餐饮化模式。此次重启,方向更为明确,也更接地气。比如福州公园道店新设的“永辉食堂”,不仅试点了当下流行的“海鲜自助”模式,顾客可以自由挑选装盘的海鲜,还提供了捞化、钵钵鸡、轻食、卤味、麻辣烫、炸串等平价餐饮选择,“丰俭由人”。
供应链还需深度整合。尽管冷链技术等发展大幅降低了现制餐饮的损耗率,但商超供应链整合度仍有提升空间。针对该领域,不少头部商超正在加快布局。2024年,盒马在山东、云南新增12个直采基地,确保餐饮区的三文鱼、草莓等食材与零售货架同源,进一步将损耗率压降至5%,凸显供应链集约化对效率的关键作用。
服务始终是核心竞争力之一。除了不断优化点餐效率和餐饮品质管控外,国内“餐超”还可以深化数据服务,基于会员画像提供过敏原预警、智能套餐搭配等精准推荐,并强化社区链接,拓展早餐、老年助餐等场景,实现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服务升级。
构建理想的消费新生态,需要效率与温度并举。随着定位、效率、服务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中国“餐超”有望重塑消费新图景,也许不久的将来会为全球零售业转型提供创新范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