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存款利率始终保持着下降趋势,今年8月,国有大行三年期定存利率已经降到1.25%的历史低位,相比三年前的3%左右,利息收益缩减一大半。
意味着同样存10000块,存在银行一年,今年比往年足足少了1700多块。
这不是孤立,国外情况也差不多。根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公布了7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原本预期非农新增就业岗位11万,但实际上只增加了7.3万个,而且失业率上升至4.2%,环比升高0.1个百分点。
美国就业市场的恶化,触发了美联储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并且9月份已经开启新一轮降息,美联储最新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将降息25个基点,这也是美联储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
此外,美联储预测中值显示2025年将再降息50个基点,2026年和2027年将各降息25个基点。

那么,中美降息,对中国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咱们的钱袋子“缩水”了:利息“躺亏”、工资难跑赢通胀、房产贬值焦虑蔓延,未来似乎笼罩着一层不确定性迷雾。这种微观层面的体感,相信很多人深有共鸣。
比如身边一位叫刘洋的普通白领,最近就挺发愁。公司因为效益不好,通知他要降薪,年终奖也可能大幅减少。而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孩子学费、父母养老费,都是固定要付的。
他看着工资卡里那点微薄的利息,感觉钱不管怎么省,都在悄悄变少。想到孩子以后上学、自己退休,心里更没底,“也不知道这点积蓄能撑多久。”
这番景象,像极了九十年代日本低息时代的全球重映。
全球似乎都进入了一个利息持续走低的阶段,想靠存钱“躺赚”利息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
我们正处在一个利率持续下降的新常态中。这个时候,比起追求短期高收益,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稳住财富、给未来兜底的稳妥方式。

.01
微利时代,理财面临三大难题
刘洋的焦虑,其实反映了当前理财环境中的三个现实挑战:
第一重,利息收益缩减。
他算过一笔账:2022年存100万做三年定期,到期利息有8.25万;现在同样的操作,利息只有3.75万。他也明白,利率下降是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很难逆转。
第二重,稳健投资机会收窄。
8月起,国债、地方债等利息恢复征收增值税,这导致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争夺那些利息较高的稳健资产。结果就是,风险低、收益稳的产品更多被大资金抢走,普通投资者很难分到一杯羹。
第三重,安全资产的收益跟不上物价。
刘洋以前喜欢买货币基金,风险低、灵活度高。但现在货基的年化收益普遍不到2%,“安全资产的收益快追不上早餐涨价了”。

种种迹象表明,高收益时代已经过去,低利率周期可能成为常态。
日本就是一个例子:1999年他们就实施了零利率政策,银行存款几乎没利息,甚至还有过负利率。
日本这一景象,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光靠存钱很难让财富增值,普通人必须放弃追求短期高收益的幻想。

.02
如何应对?可以参考“四笔钱”规划法
经济有起有落是常态,上行期走了多远,下行期就要准备多充分。以前那种激进的投资方式,现在可能不适合每个人。我们有必要重新规划手里的钱。
下面这位43岁的李浩所采用的“四笔钱”管理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020年之前,李浩把钱零散投在基金和银行理财里。但疫情后行业变动加大,他们部门裁了1/3的人,这让他一下子有了危机感。
他说:“每天一睁眼就是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如果失业,存款撑不了几个月。更糟的是,他手里的基金还亏了20%,换房和养老计划全都搁置了。”

经历这次教训,李浩开始重新规划财务,并严格执行“四笔钱”策略:
1. 活钱(约10%):这个就像“救生艇”,放在随时能取的地方,比如余额宝、活期存款,用于3-6个月的日常开销和应急。保证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2. 保命钱(约20%):这笔钱就像船的“防水层”,专门应对大病或意外。他买了重疾险和医疗险,另外存了一笔应急金,防止因突发情况击穿家底,避免因病返贫。
3. 投资钱(约30%):这个就像“捕鱼网”,用来博取更高收益。他继续定投指数基金、持有少量股票,心态放得平:“赚了是惊喜,亏了也不影响正常生活。”
4. 长钱(约40%):这个就像船底的“压舱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未来上大学的费用、自己养老的钱,都是确定会发生、金额巨大的支出。这部分钱必须安全、稳健,还能锁定长期收益,抵抗利率下降。
李浩说,这笔钱是他面对变化心里不慌的关键。

用李浩的话来说,现在他只求一点,无论行业怎么变,将来不管遇到什么坎,那笔为养老,为孩子,为家庭长远准备的钱,能够稳稳的给他带来增长收益,这样就让他在面对变化时,心里也更踏实了。
.03
长钱规划的两笔落子
长远理财的关键,不是去猜市场高低点,而是用纪律克服贪婪和恐惧,靠时间积累复利。
而要把“长钱”落到实处,重点在于两步:
第一,选安全稳妥的方式。
长钱最重要的就是保本。在此基础上,尽量找收益能跑赢通胀、还能锁定利率的产品,避免随着降息收益也越来越低。
第二,尽早开始,靠复利增值。
选对工具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行动。越早为未来存钱,越能享受复利带来的增长。优先把“长钱”安排好,剩下的就可以交给时间来。

其实,真正能守住财富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在市场里冲浪的高手,而是早早就做好准备、把“压舱石”固定好的明白人。
他们清楚,财富的意义不在于数字一时的高低,而在于无论风雨来临,都能保持从容和安心。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