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60岁以上人群要注意

窗外的蝉鸣突然安静下来,早晨的第一缕风透着一丝凉意。立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来了。很多人还沉浸在夏季的燥热中,忽略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身体变化,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往往在这个时节出现一系列看似不严重,实则可能引发重症的身体“信号”。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老话,不仅是农时经验的总结,更隐含了一个医学规律:立秋前后的气温变化幅度大,湿热与凉意交替,极易诱发慢性病复发或加重。

前几天门诊上接诊了一位68岁的老年患者,因“反复胸闷、呼吸不畅”前来,检查后发现是慢阻肺急性加重。他自述只是早晚温差大,贪凉打开窗户睡觉,没想到就引发了病情。

这一幕并不罕见,每年立秋前后,老年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慢性病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关节疼痛、胃肠不适等明显增多

60岁以后,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血管弹性变差、免疫力减弱。在立秋这个“冷热交替”的节气节点,这些生理弱点被气候波动迅速放大,就像一块已经微裂的玻璃,轻轻一敲就碎了。

不少人以为秋天就是凉快的开始,其实不然。立秋并不代表炎热马上结束,尤其是晚立秋年份,“秋老虎”反扑,温度高、湿气重,容易引发中暑、脱水、血压波动等问题

尤其对于心衰、冠心病、高血压人群格外危险。这时一旦出汗多、饮水少,血液黏稠度升高,很可能引发心梗或脑梗。

而“早立秋”,看似气温慢慢转凉,却也不能掉以轻心。温差大的时候,血管就像热胀冷缩的橡皮筋,容易“崩断”。

尤其是清晨和深夜,气温骤降,极易诱发血压波动、脑出血、心律失常和哮喘发作。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一早醒来就觉得头晕、心慌,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的原因。

从临床来看,秋季是慢性病进入“高敏期”的开始。特别是慢阻肺、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胃炎、骨关节炎等人群,稍有不慎,就容易病情反复或恶化。

我曾接诊过一位退休教师,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到了立秋后关节疼得连笔都握不住,检查后发现是因夜里贪凉、关节受寒导致滑膜炎症加重。

不要小看“凉席、空调、冷水洗澡”这些生活小细节,对老年人来说,有时候就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骨关节疾病患者,一旦受凉,滑膜充血、水肿加剧,疼痛立刻加剧,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有些老年人习惯性地“秋补”,觉得立秋后一碗老母鸡汤、一块红烧羊肉能补身体。但从医生角度看,不适当的食补反而可能诱发高尿酸、血糖波动、胆固醇升高,甚至诱发胰腺炎。特别是存在“三高”的患者,吃多了高脂高蛋白食物,等于是给身体制造“内乱”。

秋天不是盲目进补的季节,而是调养脾胃、稳定情绪、平衡阴阳的关键期。尤其是60岁以后,代谢减慢,脾胃功能开始退化,如果吃太多油腻补品,就像往已经堵塞的水管里灌油,结果就是越补越堵,越吃越病。

很多人秋季容易心烦、失眠、情绪低落,这是典型的“秋燥”带来的影响。从中医角度看,秋主“肺”,而燥易伤肺,导致皮肤干燥、咳嗽加重、情绪波动频繁。

在门诊中,不少老年人秋季开始频繁咳嗽,甚至诱发哮喘发作或支气管炎加重。这些都与秋燥相关。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秋天的昼夜温差大,容易让人忽冷忽热,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进而引发高血压失控、心律不齐等问题。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早晚穿衣不当,忽冷忽热,简直是拿身体“开玩笑”。

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哨站”。数据显示,立秋后一个月内,老年人因脑梗、心梗住院的比例明显上升。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分析,气温下降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流速变慢,极易形成血栓。

曾有一位72岁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尚可,立秋后早晨散步时突发脑梗,送来时已偏瘫。事后家属说他一直觉得天气凉快了才适合运动,没想到正是这份“好天气”,成了诱发危险的导火索。

从医学角度看,立秋不只是季节的交替,更是人体生理节律的“转换期”。在这个阶段,老年人的身体如同一艘缓慢转弯的船,任何风浪都可能掀翻船身。因此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决定,都可能影响健康走向。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减少饮水量,认为不出汗就不用喝水。秋季气候干燥,体内水分流失依然存在,尤其是老年人,感知口渴的能力下降,极易出现隐性脱水。这不仅影响血液循环,还容易诱发便秘、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

还有些老年人秋季睡眠质量下降,长时间依赖安眠药。从医多年,我见过不少因此导致“药物依赖性失眠”,甚至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增加的患者。改善睡眠的关键不是靠药,而是营造适合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适度午休。

不建议老年人“随便穿着秋天”,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别再穿短裤短袖、开窗通风一整晚。这一时的凉快,可能带来一整周的咳嗽、气喘甚至肺部感染。

特别是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患者,一次受凉就可能引发急性加重,住院一两周都是常有的事。

秋天的风,不像春风那样温柔,它带着一丝锋利,直冲肺腑。到了立秋,老人家的身体如同干涸的土地,一遇秋风就容易开裂。

真正的健康不是“硬扛”出来的,而是在细节处做文章。比如:睡前用温水泡脚十五分钟、有意识地延迟早起时间避免晨冷刺激、晚餐避免贪凉贪甜、用保温杯取代冰镇饮料……这些看似琐碎的小动作,才是抵御秋季健康风险的“护身符”。

在这个节气交替的时节,60岁以上的人,请别再忽略晨起的寒意,也别再随意进补或贪凉。

秋天不是收割健康的季节,而是播种疾病的伏笔。能否安然过秋,很多时候不是靠药,而是靠你对身体的尊重与细心呵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养生   立秋   人群   今日   身体   秋季   老年人   秋天   患者   慢性病   气温   温差   老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