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辽宁省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建平县的普查开始。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郭大顺和建平县文物管理所李殿福、建平县富山乡文化站赵文彦在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发现红山文化墓地(后编为第二地点,N2),清理一座出一件玉环的砌石墓(后编为第二地点一号家第1号墓,N2Z1M1)。这个时点标志着牛河梁遗址正式发现,这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祭祀遗址及墓葬群。作为最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将红山文化研究和影响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1981年12月,孙守道、郭大顺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提交论文《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确认70年代在赤峰、阜新、朝阳地区发现的玉龙、玉龟、玉鸟等都为红山文化玉器,是对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研究的开始。
1983年7月,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召开东山嘴遗址座谈会,将红山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首次开展有关红山文化研究的专题学术会议。
1983年7至8月,苏秉琦及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9名专家考察东山嘴遗址,建议把喀左、凌源、建平三县交界地带作为工作重点。1981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的牛河梁遗址成为首选工作重点。
1983年10月,孙守道率队到牛河梁遗址进行调查试掘,确定1981年发现的第二地点(N2)为积石家性质,并发现“女神庙”遗址(后编号为第一地点第一建筑址,N1J1)。
10至11月“女神庙”作平面揭露的试掘。11月2日女神头像出土,在附近作考古调查发现第三、四、五地点(N3N4、N5),初步确认为一红山文化遗址群。
1984年6月孙守道、郭大顺撰写的《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和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玉龙等一组文章在《文物》1984年第6期上发表。文中引用了1981年调查牛河梁遗址时刚发现的材料。
7至8月,考古工作者发掘揭开第二地点冢1、冢2、冢3(N2Z1、N2Z2N2Z3)。冢1第4号墓(N2Z1M4)出土玉雕龙和斜口简形玉器等代表性器类,红山文化玉器的时代遂“一锤定音”
10 月,考古试掘第一地点“女神庙”建筑址(N1J1)。
1984年为遗址保护和建考古工作站征地、征树。
1984年牛河梁考古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专家王孖为技术顾问。
1984年7月,考古发掘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冢1、冢2、冢3(N2Z1、N2Z2、N2Z3)。冢1第4号墓(N2Z1M4)出土玉雕龙和斜口筒形玉器等代表性器类,红山文化玉器的时代遂“一锤定音”。
1984年,辽宁省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在凌源市万元店镇大杖子村落成。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建成,标志着辽宁开启红山文化研究工作的漫长征程。
1985年5月遗址航拍。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薛玉尧、韩悦主拍。
8月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初步建成。
9月苏秉琦在兴城作《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学术报告,主要根据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认为红山文化已进入古国阶段。学术报告整理稿于1986年分别在《辽海文物学刊》和《文物》上发表。
1985年,牛河梁遗址发现之初,苏乘琦先生就提出址间未知的'白地’也应予以保护”的具预见性的建议。
1985年,继续试掘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N1J1)表层,试掘南单室。发现庙北大型山台(后编为N1J2)和此山台北侧泥塑人像、建筑构件遗迹及山台东南侧遗迹(N1J3)。
1985年10月受苏秉琦委托,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到牛河梁遗址发掘工地考察。
1985年11 月,苏秉琦在山西“晋文化考古会”上提出牛河梁“坛庙冢”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汇的结果。
1986年,苏秉琦发表《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和大课题》一文,提出红山文化已成为研究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国文明起源特征的核心内容之一。首次提出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1986年春,发掘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冢4(N2Z4),在冢上墓中发现铜环饰。
1986年7月,发掘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N3)积石冢。
198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为牛河梁、金牛山、姜女石三大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召开第169次省长办公会议。将牛河梁遗址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确定将遗址本体及周围环境都划入遗址的法定保护范围。
1986年从7月25日起,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等首都各大报纸以“辽西山区发现五千年前坛庙家,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一千多年,为三皇五帝传说找到证据”为标题和中心内容:对牛河梁的考古新发现作连续报道,港台及日本、东南亚媒体同步报道。
《人民画报》第8期以《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为题介绍牛河梁遗址考古新发现。
《文物》第8期发表牛河梁遗址发掘简报及女神头像研究文章。《考古》第6期发表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发掘简报。
9月15日~21日,以“东北考古”为主题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在沈阳召开。会后,顾铁符、宿白、安志敏、石兴邦、邹衡等100多位专家到牛河梁遗址考察。
1986年,牛河梁遗址第一、二地点碳十四测定结果在《考古》第7期发表。
1987年9月,苏秉琦到牛河梁遗址考察。题词:“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1987年9月,发掘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冢1中心大墓(N5Z1M1),出土勾云形玉器、玉龟等7件玉器。
1988年1月,国务院将牛河梁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4月,苏秉琦给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中华文明曙光”电影系列片拍摄组的信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提出:“牛河梁女神像是仿真人塑造,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1989年,第一地点“女神庙”(N1J1)东侧地表下揭露出猪骨和陶片,与“女神庙”现存庙口大致在同一水平,为确定当时地面提供确凿资料。继续发掘第二地点。发现冢1第21号墓(N2Z1M21)出20件玉器,是为牛河梁遗址随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葬。继续发掘第十三地点(N13),揭出环形石墙,确定该地点范围和结构为:内夯土直径约40米,外包砌石圈直径约60米,整体范围约1万平方米。8月
1989年,北京科技大学柯俊、韩汝玢和地质部地质研究所闻广考察工地。并分别对冶铜遗迹和玉器进行鉴定研究。
1989年12月,《人民日报》第一版以“辽西发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为题报道了第十三地点(N13)的发现。
1989年建成“女神庙”保护大棚。
1990年,考古人员继续发掘第十三地点(N13)。石墙全部揭开并作局部解剖。
1990年11 月,中日合作研究组测量三官甸子遗址(后编为第十六地点,N16)。日方学者秋山进午、冈村秀典、宫本一夫、广川守参加。
1991年,继续发掘第二地点。发掘位于家·1中心线上的两座大墓(N2Z1M25、N2Z1M26),都为一侧起台阶的土圹砌石墓。发掘南侧墓葬M23,出龙凤玉佩一件。解剖冢1(N2Z1)北墙,共四道,后判断内两道为“冢台”北台界,外两道分别为家界和帮衬陶筒形器的家内界墙带。
解剖冢3(N2Z3),未见有墓葬,确定为祭坛性质。继续发掘第十三地点(N13),在中部作局部解剖。
1992年,考古工作者继续发掘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冢5(N2Z5)、冢6(N2Z6)。
1992年,世界银行将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列入辽宁省环境保护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子项目之一,并聘请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吉娜·巴恩斯(Gina BARNES)、G,维特(ceWAITE)对牛河梁遗址进行项目评估,写出《环境恢复与建设--牛河梁遗址世界遗产地位建议》。
1993年,考古人员继续发掘第二地点家4(N2Z4),在南部发现规模较小的积石家,其特点为在环行排列的一圈陶筒形器中心置一座结构简单、南北向的土坑砌石墓,上铺碎石,其中的M5、M6各随葬一件完整的带盖彩陶瓮(罍),是为牛河梁积石家墓葬首次有陶器正式发掘出土。
199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将行括遗址环境在内的50平方千米公布为遗址的保护范围。
1994年4月,世界银行辽宁省环境保护项目包括牛河梁遗址保护在内的文化遗产子项目立项。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吉娜·巴恩斯(GinaBARNES)、G.维特(Gery WATTE)受该项目委托来工地收集论证报告书资料。9月写成《环境恢复与建设--牛河梁遗址世界遗产地位建议》,认为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和女神像为世界最早的泥塑类大型纪念像,牛河梁遗址具世界遗产价值。
1994年5 月《文物》第5期发表牛河梁第一地点N1J3 发掘简报。
1994年,考古发掘作遗址总体测量。继续发掘第二地点(N2)。冢1第27号墓(N2Z1M27)出大型勾云形玉器。冢2(N2Z2)中心大墓南侧发现三座砌石墓,一座为一侧起台阶的土圹砌石墓,只葬一玉环明确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家有在中心墓南侧置其他附属墓葬的分布规律。
1995~2002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年(顾问)、陈同滨、王立军受辽宁省文化厅和朝阳市政府委托,作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此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从诸遗址间可以互望的观点肯定了遗址群的存在,并对遗址区保护范围按地形作了调整。
1995年4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务会议议定从今年起着手进行牛河梁遗址资料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的准备工作。继续发掘第三地点(N3),发现该冢的周围有一打人基岩的围沟,正好将积石家围住,沟内出红山文化积石家石块和残陶人面。但沟内也出战国时期陶片。
1995年5月,“世界遗址预备名单论证会”在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举行。同意牛河梁遗址列入名单。
1995年9月,朝阳市政府主持牛河梁总体规划筹备会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年、北京大学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光冀参加。
1996年,考古人员继续发掘第二地点家4(N2Z4),该冢南部的积石家可辨认出东西排列的三排,继续有彩陶器出土(M7),同时有三座墓出有斜口筒形玉器(M8、M9、M16)。从地层叠压关系和陶筒形器形制演变可明确该冢可分下、上层早晚两个发展阶段,南部新发现的积石家为下层积石家,从而使牛河梁遗址的分期取得关键性突破。
1996年9 月,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作好牛河梁等重点古遗址、古墓葬勘查测绘工作的函》。
1996年日本文部省文化厅官员町田章受日本驻沈阳总领事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之邀,得日本外务省亚洲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资助,来工地考察积石家露天保护“女神庙”发掘和泥塑保护问题。
1997年,考古工作队在第一地点(N1)山台松树间进行工程时,在山台西南角发现红山文化遗迹,经清理为圆形土坑,出土大型陶盆及石器。继续发掘第二地点,解剖2号家中心墓(N2Z2M1)知为四边各起两层台阶的结构。清理三号祭坛,内圈发现原状排列的陶筒形器。作第二地点(N2)东西总剖面。继续发掘第十三地点(N13)。
1997年3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25号文件《关于提名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函》,牛河梁列入名单。
1997年8月《文物》第8期发表牛河梁第二地点1号家21号(N2Z1M21)、四号家(N2Z4)下层积石家墓和第五地点中心墓(N5Z1M1)发掘简报。
1998年,考古工作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N2)补充勘探、清理。
1999年,国家文物局《关于提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事》(文物保函1999-44号)致函辽宁省人民政府,建议牛河梁遗址申报当年世界遗产。
1999年,第二地点家4(N2Z4)在复原一大彩陶盆形器时,发现原以为的底缘为镂孔,知这类彩陶盆形器实为“塔”形器的底座。继续发掘第五地点(N5),发掘下层灰坑。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