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曾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和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绪会思考的人”。带孩子坚持阅读纸质书的半年,我真的体验到了读书是长脑子最快的方法。
先来说说我们家孩子的情况,我们家二宝今年一年级没上过幼小衔接,但是他却是班级里的小小领读员了。这就是阅读带给他最大的受益,因为他在阅读中认识了很多字,识字量远远超过同龄人。
而且开学两个多月后,我发现他已经基本能够自主完成作业,他不需要大人读题,因为题目自己都能看得懂,提升了写作业的速度。
大宝最近开始学看图说话,她总能时不时蹦出一些好词,比如这次期中考试有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的画面,她用到了“喜笑颜开、乐不可支”。我问她从哪里学来的这两个词语,她能清晰说出这是当时她读《经典成语故事》里面故事场景。
听完孩子的描述突然想到那句:增强孩子大脑认知能力和读写能力最快的方式就是“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这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脑科学发现,人在阅读的时候至少能联动9个脑区,也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其实孩子的大脑神经都在有系统地发生各种连接,让大脑一直处于“稍微用力思考的”状态,会让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

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学习任务比较轻,作业也比较少,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大量的阅读,到了初高中都会成为孩子绝对的优势!特别是这3类书籍,一定要让孩子多读。
这类书是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 “磨刀石”,直接帮孩子搭建清晰的思考框架、提升分析问题的核心能力。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逻辑思维类书籍正契合了 “周密” 与 “深刻” 的成长需求。
比如情节环环相扣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需要层层推导的逻辑谜题集、用趣味故事包装知识点的数学趣味读物等。孩子在阅读时,不会觉得是枯燥的训练,而是沉浸式的探索 —— 跟着侦探抽丝剥茧找真相,在谜题中学习归纳与演绎,在趣味数学故事里拆解复杂问题。
长期阅读能让孩子摆脱 “凭感觉” 做事的习惯,养成理性分析、有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能力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终身受益的 “底层能力”。

孩子其实是天生的“问题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月亮会一直跟着我走,它不累?天上的云朵会不会掉下?为什么影子有时候在前面有时在后面?”孩子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表示他的好奇心在运转。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科普启蒙类书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 “第一把钥匙”,帮孩子搭建对世界的基础认知,不断拓展知识边界。而科普书正是点燃孩子好奇心的最佳载体。
科普类书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讲解,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 让孩子知道宇宙的浩瀚、生物的奇妙,明白 “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为什么天空是蓝色”。
阅读科普书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世界、追问本质,培养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认知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说逻辑和科普是给孩子 “硬能力”,历史人文类书籍则是在滋养孩子的 “软实力”,帮他们塑造开阔的格局和深厚的同理心。这类书籍形式丰富,包括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励志成长的人物传记、温润心灵的经典文学选段等,每一页都藏着前人的智慧和不同的人生体验。
“读史明智”,历史文学积累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风云变化,古人的智慧,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从小读历史类的孩子,好比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古人的智慧尽收眼底,孩子更有担当、有智慧、格局更大。
虽然说读书不一定能够让孩子每次考试都拿到第一名,但是喜欢阅读的孩子是可以做到知识迁移的,孩子成绩也一定不会太差!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