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召开

9月19日—21日,2025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新·协同·赋能”为主题,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面向国际,链接科技场馆、中小学校、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不仅征集到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8篇学术论文,更搭建起科学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交流的高端学术平台,为科学教育发展凝聚多方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上,嘉宾围绕科学教育发展展开深度交流,构建起“国际视野赋能+国内外实践引领”的权威发声矩阵,为大会奠定“高规格、广视野、重实效”的基调。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介绍学会在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系统工作,提出科学教育需打破学科、场域、文化边界,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强调要通过资源、技术、素养赋能推进科学教育,明确智慧博物馆建设、创新融合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三大共识。她表示学会将持续搭建平台推动行业协同。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苏国民指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科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阵地构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体系。他进一步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探索科学教育的“北京方案”,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以协同打破壁垒,构建生态网络;以赋能整合资源,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波尔图大学(葡萄牙)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传播部馆长玛丽亚・若昂・吉马良斯・丰塞卡分享了所在博物馆“研究、教育与公众联系”三大核心使命,以“青年博物学家项目”为例阐述科技与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实践中的应用,提及机构国际合作成果与未来规划,呼吁各方秉持“团结协作”应对挑战,期待大会成为持久合作起点。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钱岩,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主席、首席研究员拉扎提・库赛诺娃,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秀菊,土耳其哈西德佩科学中心首席执行官居尔特金・查克马克奇分别从不同视角做分享。

钱岩分析科学教育面临的双重机遇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挑战,提出从“课堂到全域生态”重新定位科学教育,梳理其六大发展阶段与六大转变特征,分享科技馆实践探索,强调科学教育发展中科技馆的关键作用并给出发展建议;拉扎提・库赛诺娃以“科学伴童心”为主题,介绍中亚地区依托《阿斯塔纳宣言》、借鉴他国经验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教师培训等工作,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均衡与国际合作;李秀菊聚焦科学素养测评,阐述其对教育教学与决策的作用,对比国内外测评实践,分享国内适配测评工具研发应用成果,提出基于测评的教育改进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居尔特金・查克马克奇结合海外场馆经验,以数据说明创新对国家实力的意义,提出培养创新人才需重视思维方式,详解六种科学思维模式,为科学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据悉,本次大会持续至21日。期间,活动聚焦科学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与本地化需求,通过分设省市科技馆、京内多元主体两场圆桌对话,围绕“科学教育活动创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共育”“科技赋能教育提质”三大主题设置三场平行沙龙,进一步推动学术成果碰撞、实践经验共享与协同机制构建。

本次大会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联合主办。

(采写:娄雪;北京市科协供图;编辑:邓丽;审核:常悦;核发:冉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学术交流   北京   青少年   大会   科学   博物馆   中心   北京市   中国   科技馆   中亚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