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由来久矣?

三星堆对应天上的“三将君星”

——从星象崇拜到夏王朝三坛祭祀体系

作者:翁卫和



一、引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是华夏文明探源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考古发现之一。其“黄金面具”“青铜神像”“神树”“八坑”等遗迹,不仅呈现出高度发达的宗教与礼制文明,更映射出上古时代人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视角:三星堆古代有三座土堆,实则对应天上的“三将君星”——即古人所称的“猎户三星”,象征尧、舜、禹三位天帝。这一星地对应关系,是夏早期“天坛—王都—祭祀体系”的空间实证。

二、三星堆“三土堆”与“三星”崇拜

三星堆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特征,是分布有三座主土堆——北、南、中三处。学界多认为其为祭祀性建筑或台基。

在古代星象体系中,位于天赤道附近的猎户座三星(亦称“三将君星”),自古被视为帝王、将帅的象征。《史记·天官书》曰:“参为白虎将军之象,主征伐。” 这与三星堆所体现出的“武神崇拜”高度契合。

因此,三星堆的三土堆极可能是对“三星带”天象的地面对应建构。它们共同构成一处“天人对应”的三神坛体系,分别象征尧、舜、禹三代天帝,反映了夏早期以天文为中心的王权祭祀观。

三、三位天帝与夏文明的精神谱系

尧、舜、禹是中国最早的“三圣帝”。他们既代表政治权力的传承,也象征着天命的三重转移:

1. 尧帝(唐尧):以仁德治天下,是“天命初降”的代表。

2. 舜帝(虞舜):以孝德感天,完成天命的移交。

3. 禹帝(夏禹):以功德立国,开启人间王权。

三星堆的祭祀体系正体现了这种三重信仰:

— 尧代表天德;

— 舜代表地德;

— 禹代表人德。

三德合一,构成夏文明“天人合德”的王权观。

四、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星神化”特征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其面部造型夸张、眼目圆睁、眉角上挑。根据《三星堆考古志》记载,这些青铜人像的眉眼处原绘有黑、红、白三色颜料。

这三种颜色对应古人所信仰的“三光之神”:

• 黑为北天之色,对应夜空与禹;

• 白为西天之色,对应舜;

• 赤为东方之色,对应尧。

换言之,这些面具本身就是“三将君星”的人化、神化表现。它们以青铜铸形、以色饰面,象征“天光下凡、人神合一”的王者神格。

五、星象、王权与祭祀中心

三星堆的“星地合构”理念,源自古人“以天象立制”的思想传统。

在夏王朝,天象不仅是观测工具,更是王权的合法性来源。天上有三将星,地上立三坛;天上三帝转命,地上三王承统。

三星堆正是这一观念的空间体现:

• 三土堆为三坛;

• 青铜人像为三帝像;

• 坑为献礼仪式的封存遗迹。

通过“天上三星—地上三坛”的象征体系,夏早期的政治、宗教与宇宙观实现了完美统一。

结论

三星堆并非孤立的地方文明,而是夏早期王朝的核心圣地。

其“三星”布局、黄金面甲、青铜神像,皆以天文崇拜为根基,反映了夏人以“天命王权”自居的意识形态。

“上应天星,下立王坛”,这正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天人合制”思想。

三星堆,既是地上的王都,也是天上的映像。

它所对应的“三将君星”,正是中华文明早期以星象为信仰的最高象征——

王者承天命于星辰之间,

文明起于天光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由来   三星   王权   青铜   土堆   祭祀   天象   象征   星象   天上   体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