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天天锻炼,可你练过呼吸没有?”楼下超市老板娘一边给顾客称菜,一边瞅着我手里的矿泉水,这么问了一句。
她戴着口罩,语气不紧不慢,好像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有点好奇:“呼吸还能练?”她笑了笑:“你试试看,坚持三周就明白了。”
平时一说锻炼,大家想到的都是跑步、撸铁、游泳,或者那些时髦的功能性训练。
但专门练呼吸的人,真不多见。肺这个器官太“低调”了,平时不声不响的。
往往是等到真出点问题,人们才突然意识到它的重要。在这之前,大家都默认它是“自动运行”的,好像完全不用操心。
但你想过没有,呼吸其实是全身肌肉和内脏一起参与的“大项目”?
它可不是光靠肺自己,也不光是横膈膜上上下下那么简单,而是神经调节、血液循环、气体交换多个系统精密配合的结果。
忽视呼吸训练,就等于让这套精密的系统一直处于“没调试好”的状态。
练呼吸,就是给这套系统做一次精细的“保养”。
三周时间,是个挺有意思的节点。
很多变化,像神经适应性调整、肌肉代谢改变、身体利用氧气的能力提升,在21天里就能初步显现出来。
而肺部功能的改善,往往是最容易被大家小看的。
不少人觉得肺没法练,因为它本身没肌肉。
这个想法其实不太对。肺确实没有肌肉,但它的扩张收缩,得靠胸廓和膈肌这些有肌肉的部位来带动。
所以呼吸训练的目标,从来不是直接“练肺”,而是通过一些方法,优化整个呼吸的“动力系统”。
比如,练习慢吸慢呼,能降低呼吸频率,让你每次吸气更深,呼气更彻底,效率自然就高了。
这种训练甚至在重症康复阶段都是基础治疗手段。
说白了,呼吸效率高了,身体欠的“氧债”就少了,各个器官的负担也就轻了。
有研究就发现,坚持三周,每天两次、每次至少十分钟的呼吸训练,能明显提升呼吸肌的耐力和力量。
在一项观察中,一些不常运动的人,仅仅增加了呼吸练习(没改变其他运动习惯),三周后肺活量平均提升了快10%,有些人甚至超过了15%。
很多人觉得肺活量只跟运动表现有关,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其实恰恰相反。一个肺活量比平均水平低20%的人,平时走路、爬楼梯、提点重东西都会更费劲。
而只要肺活量能提升5%以上,日常活动的疲劳感就会大大减轻。
不少人总觉得自己“容易累”,根源可能不是体力差,而是身体用氧的效率不够高。
不过得提醒一句,呼吸训练不等于就是“深呼吸”。
过度深呼吸反而可能让你头晕、手麻,搞不好还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真正有效的训练,是讲究节奏、带点“负荷”的练习。
比如有种“阻力呼吸训练”,就是用特制的呼吸器,给吸气和呼气加点阻力,就像给呼吸肌做“负重训练”一样。
仔细想想,呼吸节奏和情绪状态是紧密相连的。
焦虑时呼吸会变浅变快,平静时呼吸自然就慢下来深下去。
而且这个过程是双向的:练呼吸的过程,其实也在调节你的神经系统状态,特别是平衡“油门”(交感神经)和“刹车”(副交感神经)。
有项研究就观察到,坚持规律呼吸训练的人,短短8天内焦虑评分就明显下降,21天后效果就稳定下来了,而且停练后还能维持挺长一段时间。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功能,就是呼吸对血压的调节能力。
呼吸顺畅了,胸腔压力的变化能更有效地帮助心脏调节前后负荷(可以简单理解为心脏泵血的负担)。
这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能观察到的血流变化。
很多人血压偏高但心率正常,吃药效果也不理想,根源可能就在于呼吸调节功能不足。
三周的呼吸训练,就能初步改善这种调节能力,对那种因“油门”踩得太狠(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引起的高血压特别有帮助。
再讲个冷门点但很重要的:呼吸和免疫的关联。
我们肺泡表面有种叫“表面活性物质”的东西,它不光能防止肺泡塌陷,还参与局部的免疫反应。
而这种物质的分泌,跟你的呼吸频率和深度有关。
呼吸训练带来的好处,不是直接增强免疫力,而是通过改善肺里的气体交换效率和微循环环境,让肺能更有效地清除那些病原体微粒。
所以有些人不容易感冒、感冒了也好得快,背后很可能就是肺的微环境更稳定。
呼吸训练甚至还能改善睡眠。很多睡不好的人,问题其实出在夜间的呼吸节奏乱了套。
比如轻微的睡眠呼吸暂停,或者夜里老是浅呼吸,都会打断深睡眠。
有意识地练习呼吸,能在清醒时改善呼吸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在睡着后也会延续。
数据显示,坚持21天呼吸训练后,参与者平均每晚深睡眠的比例能提升超过11%。
这可不光是睡得更香,身体的修复能力也更强了。说到底,肺可不只是个简单的“进气排气”的器官。
它是全身健康的一个关键“接口”。它的功能越强,身体各个系统的配合就越协调。
只是大多数人从来没真正重视过它,更没想过主动去“调动”它。
三周时间,足够初步建立起更高效的呼吸神经反馈、提升呼吸肌的协调性、改善肺泡的工作效率了。
这不是什么玄学或者心理安慰,而是有明确生理目标、能带来真实改变的系统性调节。
你可能想不到:呼吸训练这么好,它会不会对血糖也有影响呢?
答案是:还真会!虽然听起来呼吸和血糖像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呼吸节奏确实能间接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身体里的“油门”踩狠了(交感神经活跃),血糖容易升高;“刹车”管用了(副交感神经主导),血糖就容易下来。
而有节奏的呼吸训练,能抑制“油门”长期过度兴奋,让“刹车”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就发现,坚持每天做10分钟呼吸节律训练的2型糖尿病患者,四周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8.2%左右。
另外,身体利用氧气的效率提高了,细胞代谢糖分的能力也会增强,血液里残留的葡萄糖自然就少了。
长期来看,这种不用吃药的方法,对管理高血糖状态是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路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09):836-838.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