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智慧:我坚持了 70 年的 3 个习惯,让我有了巨额的财富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沃伦·巴菲特用这句经典比喻,道破了财富积累的核心秘密。

这位九十多岁的投资传奇,用70年不变的三个习惯,将最初的1万美元滚成近千亿美元的财富帝国。

在快餐式成功学泛滥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追逐"暴富秘籍",却忽略了真正持久的财富法则往往简单到令人怀疑。

当投机者在市场里追涨杀跌时,巴菲特却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看似"过时"的朴素习惯——它们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却像复利公式一样,在时间的催化下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三个习惯,每一个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开始说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巴菲特,他长期雄踞福布斯富豪榜,且在未及 50 年之期内将 100 美元增值至 720 亿美元。

步步高之老板段永平耗费 62 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赴午餐,财富呈爆发式增长,黄峥亦同往,而后创立某多多,身价以亿计量。

接下来进入正题,聊聊他坚持了 70 年的 3 个习惯。

习惯一:像守财奴一样热爱你的工作,而不是为了钱

"每天早晨,我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沃伦·巴菲特

说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热爱工作 ≠ 拼命加班

大多数人认为,财富来自于拼命工作、牺牲生活、甚至透支健康。但

巴菲特证明了,真正的财富来自于"做你热爱的事,并做到极致"。

巴菲特从11岁开始投资,至今仍每天花5-6小时阅读财报和商业书籍。

他拒绝搬到华尔街,而是留在奥马哈的小办公室里,远离市场噪音,专注于真正重要的决策,他从不为了"赚更多钱"而工作,而是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他的游戏"。

这种工作态度与我们常见的"996"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现代职场中,很多人把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苦差事,用"熬到周末"的心态度日。殊不知,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与财富自由渐行渐远,巴菲特的工作哲学告诉我们:当你真正热爱所做之事时,工作就不再是消耗,而是滋养。

有两个外卖骑手:

A骑手每天想着"赶紧送完这单好下班",工作时长12小时,月入8000;

B骑手研究最优配送路线,记住常客喜好,主动帮老人提东西,工作时长8小时,月入12000,还收获了许多老客户的打赏和小费。

B骑手把简单的送餐工作变成了与人建立连接的机会,不仅收入更高,工作体验也更好,这印证了巴菲特的观点:当你用心对待工作时,工作也会回馈你更多。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在《心流》中指出,当人们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中时,效率、创造力和持久力都会大幅提升。

这解释了为什么B骑手能赚更多——他把工作变成了"游戏",研究显示,处于心流状态时,人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500%,这正是巴菲特能够持续高效工作70年的秘密。

给大家一些实操建议,每天早上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今天的工作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立即开始探索让你真正兴奋的事情。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回忆童年时最喜欢做什么

观察自己空闲时间最常做什么

留意哪些事能让你忘记时间流逝

虽然找到热爱的事业可能需要时间,但这是值得投入的人生最重要投资。

习惯二:像小学生一样保持谦虚,而不是假装聪明

"投资不需要高智商,需要的是稳定的情绪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巴菲特

说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其实聪明人更容易亏钱

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所有人都嘲笑巴菲特"不懂科技股",结果泡沫破裂后,那些"聪明人"血本无归,而巴菲特安然无恙。

他从不投资自己不懂的行业(比如早期的科技股),他承认自己"不聪明",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他最大的优势不是预测市场,而是避免犯错。

这个习惯特别反直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鼓励要"什么都懂一点",要"抓住每个机会"。

但巴菲特的做法恰恰相反:明确知道自己不懂什么,然后坚决避开。

这种"战略性无知"看似保守,实则是最高级的风险控制。

小区里两个股民:

老王天天研究K线图,追涨杀跌,一年交易200次,最后亏损30%;

老张只买自己常喝的茅台和用的格力,五年只交易3次,赚了150%。

这个对比生动展示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价值。老王看似很"聪明",懂得各种技术分析,但最终亏损;老张看似"笨",只买熟悉的企业,反而获得稳定收益。

这印证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动,即使这个圈子很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证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表现最差。就像老王,越"聪明"越容易亏钱。

卡尼曼的研究显示,在投资领域,自信程度与实际能力呈负相关——越是自信的投资者,实际收益往往越低。

给大家一些实操建议,立刻马上开始在手机上建一个"愚蠢清单",每次遇到新机会时先对照。

可以这样开始:

写下三个你完全不懂的领域

在这些领域出现机会时,提醒自己"这是我的无知区"

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理解的领域

记住,承认无知不是弱点,而是最强大的风险控制策略。

习惯三:像老树一样慢慢生长,而不是追求暴富

"财富就像树,最重要的不是每天去量它长了多少,而是确保你种在了对的地方。"——巴菲特

说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1965年,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时,股价是18美元。

58年后,每股价值超过60万美元——但这期间有12次股价腰斩,最长的一次连续15年跑输大盘。他持有可口可乐35年,赚了200亿美元。

他持有米国运通30年,回报超100倍,他的秘诀不是"频繁交易",而是"坐等"。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巴菲特的长期主义显得格外另类。

我们习惯了"3天瘦5斤""30天学会英语"的速成承诺,却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巴菲特用7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成果都是时间的函数,而非技巧的产物。

我自己是做自媒体的,身边有不少做自媒体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李每个热点都追,三个月换了5个方向,粉丝始终不过万;

小王专注写职场干货,三年只做一个号,最终成为几十万粉大V。

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慢就是快"的哲理。

小李看似很"努力",不断追逐风口,但缺乏积累;小王选择了一个方向持续深耕,最终获得指数级增长。这正如巴菲特所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但真正的大成就都是这样来的。

斯坦福大学"棉花糖实验"证明,能延迟满足的人,长期成就远高于追求即时回报的人。

后续追踪研究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成年后在学业、事业和健康等各方面都表现更好。

接下来阿胖同样会给大家一些实操建议。

去选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比如健身、学习、创业),把预期完成时间延长3倍。

具体可以:

1、把年度目标改为三年目标

2、建立"持续行动"而非"快速见效"的心态

3、记录微小进步,相信积累的力量

记住,所有爆发式增长之前,都有漫长的潜伏期。就像竹子,前四年只长几厘米,第五年开始每天长30厘米。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财经   巨额   习惯   智慧   财富   工作   骑手   时间   美元   小王   聪明   领域   都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