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年前,当琼崖大地被日军铁蹄践踏,无数琼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毅然告别安稳生活,冲破封锁、远涉重洋回到战火纷飞的故乡。
他们中,有组成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死扶伤的青年,有驾驶卡车在滇缅公路上用血肉之躯撑起抗战生命线的机工……他们用赤子丹心书写抗战故事,是琼崖抗战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穿越严密封锁
勇渡海峡返琼抗战
1939年2月10日,日军在海南岛琼山县天尾港强行登陆,不到半天便侵占海口、府城,随后逐步控制沿海重要城镇和港口,琼州海峡被严密封锁。
在日军登陆琼岛前一个月,爱国琼侨们开始准备返乡抗战事宜,于1939年1月在香港组织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次月日军侵琼消息的传来,更让他们一刻也不愿再等待,决定分批返琼抗战。
然而,琼州海峡战火纷飞,想要回到四面环海的家乡,偷渡,是唯一的选择。
1939年4月15日黄昏时分,香港团第一批32名团员化装成难民,分批登上前往琼崖的帆船。身强力壮的团员留在舱面,每人分得一把匕首、一包胡椒粉——他们是“敢死队”,若遇日军登船检查,便用胡椒粉迷眼,再以匕首搏斗,或抱敌跳海同归于尽;体弱年幼的则藏在舱底,作为“后备队”随时支援。
幸运的是,这一夜他们虽遭遇了狂风巨浪,却未遇敌舰。帆船在浪涛中剧烈摇晃,几乎倾覆,团员们紧紧抓住船舷,在黑暗中祈祷。次日清晨,当朝阳照亮文昌冯家湾的沙滩,32人踩着湿软的沙子登陆时,有人激动地在沙滩上写下“1939·4·16”,这是他们回归故土的日子。
这样的冒险并非个例。当时,18岁的何秀英,这位在香港过着优渥生活的富家小姐,在加入共产党后不久,便瞒着家人直奔码头。何秀英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偷渡琼州海峡,在文昌县冯加坡海岸登陆。”
而15岁的何佩玲因年纪小被第一批拒之门外,她反复报名,终于在第二批踏上归乡路。登船前,她才将告别信寄给家人,信中未提危险,只说“为家乡做点事”。
1938年2月,一批泰国华侨青年自曼谷乘船回国参加抗战。(资料图)
1939年,从春到夏,来自新加坡、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地的琼侨分批偷渡。暹罗团7名团员因遭遇日军巡逻艇在海上惨遭杀害,其余10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琼崖,并入越南团。最终,252名热血青年中,245人成功登陆琼崖,7人牺牲。他们中,有学生、工人、商人,带着“保乡卫国”的信念,走进了琼岛腹地。
坚守抗战前线
与全岛军民并肩战斗
“日本侵占我琼崖,地方上布满兽兵,汉奸造成维持会,逼做顺民将证领……”1940年,在琼文一带乡镇和农村的集市上,服务团歌剧队成员周训堂唱起自编的琼剧《顺民叹》,围观的百姓无不落泪。戏文里的苦难,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登陆琼崖后,服务团成员立即分赴各地。被分到歌剧队的何秀英发挥特长,用方言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唱《抗战到底》等歌曲;何佩玲先做战地救护,后因擅长口琴歌舞加入歌剧队,与何秀英一起,把抗日的种子播撒到乡镇村落。
医疗救助是服务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带来的西药和医疗器械,在缺医少药的琼崖堪称“救命物资”。
文昌县公坡乡的符功济妻子被日军刺中八刀,生命垂危,服务团医务人员冯敬文连夜赶到,精心治疗近一个月,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在文昌游击区,妇女邢彩花被日军刺伤十八刀,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团长符克得知后,带着医生跑步赶到,挽起袖子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最终与另一位团员朱明共同献血,救下了她。
除了宣传和救护,服务团还承担着培训医务人员的任务。他们举办三期培训班,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培养了90多名医护人员,缓解了前线救护力量的短缺。
1939年8月13日,新加坡孟里同乡会纪念“八一三”售花助赈暨欢送回国机工大会合影。琼海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供图
1940年6月19日,在中共琼崖特委的支持下,香港、新加坡、越南三地服务团在琼山县树德乡合并为总团,符克任总团长。这位25岁的华侨青年,不仅统筹全局,更常带头下乡。
然而,服务团的工作始终伴随着危险。何佩玲曾在凌晨赶路时与日军正面遭遇,“机枪‘哒哒哒’地响,子弹嗖嗖从耳边飞过,我们钻进山林才侥幸脱险”。
令人痛心的是,1940年8月,符克为争取国共合作抗日,与国民党琼山县三区区长韦义光前往定安谈判,却遭国民党顽固派秘密杀害。
书写壮烈史诗
滇缅公路上有一群琼侨机工
几乎与服务团返琼同时,另一条战线上,琼籍侨胞也在书写着壮烈史诗。
1939年,连接云南昆明与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通车,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是抗战时期中国接收境外军援的唯一通道。但当时国内懂驾驶、维修的人才寥寥无几,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紧急号召侨胞回国支援。
旅居南洋的华侨集会支持琼崖抗战。(资料图)
“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参加的人数多,这说明海南华侨是对祖国最关心的,是最爱国的,是最革命的。”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感慨,道出了琼侨的热情。比如谢川周、谢森周兄弟瞒着家人争相报名,不会开车的罗开瑚自掏腰包学车后参加,王文松放弃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高薪,带着全套工具回国……最终,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有800余人是琼籍。
然而,这条公路危险无处不在,要穿越6座大山、5条大江,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塌方、瘴疠是家常便饭,日军飞机的轰炸更是如影随形。
他们中,有人因塌方坠入深渊,有人因瘴疠高烧离世,有人在轰炸中粉身碎骨。据统计,至抗战结束,1000余名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其中琼籍机工达400余人。他们用生命铸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在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间,抢运了约50万吨军火、1.5万余辆汽车,运送10万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撑起了抗战的“生命线”。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琼侨服务团与海外的联系中断,经费和物资告罄。1942年春,团员们根据组织安排,分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抗日政府等组织岗位,继续战斗。
位于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欧英才 摄
如今,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纪念雕像矗立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雕像下刻着《告别南洋》的歌词:“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这份情怀,早已融入琼侨的血脉。泰国琼侨陈文秋为家乡文昌修水泥路、挖水井;印尼琼侨李兴福带领侨胞回琼投资30余年……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今天,仍有上百万生活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琼籍乡亲,正以投资兴业、建言献策等方式,续写着对故土的热爱。
80余年前,他们从南洋归来,为家国存亡挺身而出;80余年后,他们的后辈与家乡人民一道,为自贸港的未来拼搏奋斗。跨越时空的赤子心,始终与琼崖大地同频共振。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李小欢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