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耻辱”,到处洗白日本侵华事件,回国参加母亲葬礼被抓

民族的脊梁容不得蛀虫,历史的底线更不容践踏。

袁克勤这个名字,如今提起就让人牙根发痒,只因他的种种行为,堪称“中国耻辱”。

身为中国人,,却长期为境外势力搜集各类“敏感信息”,最终在回国奔丧时被警方当场拿下。

这波抓捕,真是大快人心……

吃中国饭砸中国碗

袁克勤并非草根之辈,他有着光鲜的学术履历。

他是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任职于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担任教授一职。

这样的学术地位,本可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他却把它变成了叛国的工具。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袁克勤便开始与境外特定势力接触。

他利用自己学者的身份便利,频繁往返中日两国,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搜集各类敏感信息。

小到地方经济数据,大到产业政策动向,只要是日本方面需要的,他都不择手段去获取。

为了巩固与相关势力的关系,他还主动迎合其不当论调。

在学术研讨和公开言论中,他常发表有悖公序良俗的观点,用看似理性的表达包装错误认知,比直白的失当言论更具迷惑性。

他用学者的“理性”包装歪理,比直白的“精日”言论更具迷惑性,危害也更大。

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背弃自己的国家。

学术成就应该是服务民族的资本,而非换取私利的叛国筹码,他的选择简直让人不齿。

这种披着“学者”外衣的叛国者,比明火执仗的敌人更阴险。

利益网络的“枢纽”,用学术外衣掩盖不当交易

而袁克勤的叛国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形成了固定的运作模式。

他在日本建立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信息网络,联络了一批在日华人学者和商人。

通过组织“学术沙龙”“政策研讨会”等形式,套取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再汇总传递给境外相关势力。

为了让情报更具“价值”,他还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加工。

他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表面是学术成果,实则是给境外相关机构提供的决策参考。

这些报告里的每一个数据,都可能成为损害我国利益的“武器”。

境外相关势力对他极为重视,不仅提供高额经费支持。

还为他提供身份掩护和活动便利,帮他在日本学术界站稳脚跟。

袁克勤则彻底沦为他人“棋子”,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力,把集体利益抛到九霄云外。

相关监管部门早已注意到他的异常活动。

通过长期缜密核查,已经掌握了他从事违规活动的完整证据链。

只是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确保将其精准抓捕、人赃并获。

他自以为行事隐秘,却不知早已被纳入监控视野,插翅难飞。

奔丧成“自投罗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2019年,袁克勤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一边是血脉亲情的牵绊,一边是对叛国罪行的恐惧,他纠结许久才决定回国。

他心存侥幸,觉得“奔丧”是人之常情,官方不会在这种时候对他动手。

可他错了,法律的威严不会因任何理由打折,叛国者无论何时都要付出代价。

在他乘坐的航班降落在国内机场前,抓捕方案已经全部部署到位。

机场出口、必经路段都安排了警力,就等他踏入国门。

当袁克勤身着素服,神情憔悴地走出到达口时,几名便衣民警立刻上前。

听到“国家安全机关”几个字,袁克勤的身体瞬间僵住,脸色变得惨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起初他还想狡辩,声称自己只是回国奔丧,没有任何违法行为。

可当工作人员拿出他与境外相关人员的通讯记录、资金往来凭证和信息传递清单时,他彻底哑口无言。

铁证面前,他的所有伪装都被撕碎,只能低下头接受审查。

消息经官方通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学术不能成为失德的借口”“不管身份多高,违规就要严惩”,网友的评论道出了大众的心声。

叛徒必遭严惩

袁克勤案不是孤例,“学术无国界”常被人提及,但这绝不意味着学者可以没有国家立场。

如今,各类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境外机构的渗透手段越来越隐蔽。

它们常常以“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资助项目”等名义,拉拢腐蚀目标人员。

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认清其真实目的,守住自己的底线。

袁克勤曾拥有令人羡慕的学术成就,最终却沦为阶下囚。

失去了爱国之心,再高的学识、再大的成就,也终将被世人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葬礼   白日   耻辱   中国   母亲   事件   学术   境外   日本   势力   学者   言论   成就   利益   身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