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很多的核心城市几乎成为废墟,工业设施被摧毁,经济方面几乎瘫痪,粮食短缺,百姓贫穷到几乎吃不上饭。然而,面对这样的低谷,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弹丸之地的日本很快恢复了元气,GDP连续不断上涨,日本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大受欢迎,可以说创造了20世纪的经济奇迹,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很多西方国家,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凭什么能在战后短时间重建?又是怎样实现经济复苏的?本文将分析这一经济奇迹背后的核心原因。
第一部分:日本二战经济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一,美国的援助和改革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关系,并和日本结盟。两国在军事上、政治上以及经济上有密切的联系。而美国也积极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上面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和援助。
一是经济上的帮扶。美国认为日本作为他们的盟友,要想让日本稳定,首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于是给了日本大量的经济援助,以及调整相关的经济政策,用以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比如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马歇尔计划,本来是对被战争损伤的西方国家援助,也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经济援助。
第二比较重要的是,土地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的日本有接近8000万的人口,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农民。但有接近一半的耕地是被少量的地主控制。这样导致农民越来越贫穷。日本很多人去当兵仅仅是为了能够吃饱饭而已。因此,很多人认为,极端贫困是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战争结束后,日本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所以恢复农业,成为了日本政府首要的一项任务。
在美国的主导下,政府在1947-1950期间,首先强制性地用低价,从地主手里购买到土地。而农民则以低价从政府手里购买土地。简单来说,就是打土豪分天地。这样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被重新分配给了农民。真正实现了2000年之前孟子提倡的“耕者有其田”。政府对于农地也加强了管控。比如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也要求必须签订法定契约,地主不能随意私下涨地租,佃农可以要求降地租。
土地改革,让日本的粮食产量在短短5年内爆涨到40%,解决了日本面临的粮食短缺的问题。
当然美国对日本的援助还有很多,比如技术的转让,经济上面的改革,促进日本财阀的解体等,这些都是日本后期经济能重建的重要基础。
第二,政府与企业共同协作
在当时大多数西方国家,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学习美国罗斯福的政策,根据自己国内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结合本国的国情,通过市场干预和政府协调的方式,助力国家的转型和发展。
日本研究专家查默斯·约翰逊在《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一书中,研究了通产省在二战后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由于当时国内资源贫乏,通产省官员们,依据日本本土情况,在1955年发布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在众多的产业中,选择钢铁、汽车、电子为核心发展战略方向,同时通过国家干预达到保护国内企业的目的,并大力发展出口。
以那时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例。1952 年时,当时日本的汽车产量仅仅只有一万多辆。通产省为了振兴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限制外国零部件的进口,于是提高了关税。1961年通过所谓的“特振法融资”,以极低的利率向丰田、日产公司投入近 600 亿日元的资金。这样的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成果。到 1970 年时,日本汽车产量突破 500 万辆,而且对外的出口率占比,从7%提高到了惊人40%以上。
这种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确实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某种意义来说,它的一些政策也带来相关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企业的过度保护,导致日本企业的基础设施薄弱,后期缺乏创新能力。由于政府权力的过大,后期出现了腐败的现象。
第三,日本制造从模仿到创新
日本制造一开始也有很多问题,被认为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被出口国家嫌弃。为了改变这种情况,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外资法》,明确了日本接下来要走科技立国的路线。因此,需要大力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日本企业给予大量的补助。
在政府的鼓励下,日本企业全面引进当时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在1956到1964年,不到十年时间,日本向国外引进的新技术就多达2600多项,由此实现了国内的技术追赶。可以说,日本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当然,日本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了吸收、完善和自己的再创造,而不是盲目引进和照搬。
以索尼公司为例。首先,照搬模仿。为了做好收音机,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模仿美国收音机的制造,甚至连螺丝钉位置都要做到一模一样。其次,改造升级。1955年,被改良过的晶体管收音机被索尼向市场推出,它的体积比美国的小一半,可以随身携带装进衣服裤子袋子里,因为轻巧方便,获得了全世界的欢迎。最后,技术的突破。比如索尼公司的工程师将录音机拆掉占面积的喇叭,单独配上耳机。当时公司大部分的人都不同意,可盛田昭夫力排众议,力挺这个小改变。结果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创新,索尼的收音机卖爆全球。
不仅收音机,当时日本生产的电视机,洗衣机,汽车等产品在改造之后,在全球都受到好评和欢迎。
第四部分,独创的劳资关系
日本的工人对于企业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工作往往会感到自豪。工人的生产效率也比美国高,职工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企业独创的劳资关系。
美国作家傅高义《日本第一》的书籍中就提到,日本企业和组织不仅学习西方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有自己独创的经营制度和理念,使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进行了有效结合。比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内的工会,这些都是被日本人引以为傲的理念。
以终身雇佣制为例。终身雇佣制不是国家正式的法律规定,但日本企业一般遵循只要正式招聘了一个员工,就会一直雇佣,直到员工退休。即便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也不会改变这个制度。比如在1950年,日产汽车为了留住公司核心的技术骨干做出“即使公司破产也会支付退休金”的承诺。1973年原油暴涨引发全球的危机,但丰田公司依然坚持“不裁员”的政策,从而渡过危机。这些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降低了矛盾。
当然终身雇佣制也有明显弊端。尤其是当遇到经济紧缩,生产量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时,也无法实现减员,从而造成企业的运营成本过高等消极影响。
第五,教育立国
日本历来对教育就很重视。二战之前就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培养了大量的基础人才。二战后,日本政府意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极度重视对教育的投资。
日本在1947年,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在全国推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得普通人以及女性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战后,虽然日本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但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并没有缩减。日本在教育上也会讲究地区之间的公平,没有对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减少预算。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毕业后他们就能找到工作,也提高了就业率。此外,日本通过职业、成人教育等方式,给大众提供教育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高中生毕业率高达97%,这个比例超过很多国家,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国。总之,日本的教育,为日本在当时急速发展的企业和集团,输送了大批的高质量的人才和技术劳动力。
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经济的成功是通过日本政府协助、企业高效落实以及日本社会当时非常稳定的综合体现。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很多国家依然有借鉴意义。但一些政策不适用于长期发展。尤其是很多矛盾在泡沫经济时爆发。
结合日本的经验,可以得出:第一,世上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国家的,通用的经济模式,一切成功的经验都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来看待;第二,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短期内的制度优势有可能成为不利因素;第三,要从全面的视角出发,不要把眼前的现象当作永恒的规则来看待。
对中国的启示不是“复制日本”,而是在制度弹性与技术突破之间找到平衡点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