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三男生左眼失明,确诊眼中风,医生呼吁:这2个行为要杜绝

眼中风,医学上称为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一种突发性的眼部血管疾病,常被形容为“眼睛的脑中风”。它的发生是因为供应视网膜的血管被血栓堵住,导致眼底供血中断,视神经得不到氧气,几分钟内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眼中风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也与熬夜、吸烟、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预防关键在于控制三高、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一旦出现突发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应立刻就医,越早恢复血流,保住视力的可能性越大。



2021年,18岁的徐明俊是重庆某重点中学理科实验班的学生。父母都是公立学校老师,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步二十分钟,再吃早餐——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份燕麦。午餐在学校营养餐厅统一搭配,晚餐由母亲亲自准备,几乎不沾油炸。徐明俊不喝奶茶、不吃零食、很少熬夜。课余时间不是做题,就是做平板支撑或俯卧撑锻炼。体检表上年年“优+”,近视都没超过100度。在老师眼里,他是稳进清北的种子选手;在父母眼里,他是健康到挑不出毛病的儿子。可就在高考倒计时50天的一天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视线崩塌,让这个看似完美的男孩彻底坠入黑暗。


2021年4月16日早晨,第一节是物理实验课,徐明俊正盯着数据表计算,整个人靠在桌前,眼睛几乎没离开纸面。就在他低头记录的一瞬间,右眼突然一阵发花,像是有人在眼前晃了一下灯光。徐明俊下意识揉了揉眼,以为是看久了产生的疲劳,可再抬头时,眼前那块黑影却没消失,反而更清晰地挡在视野中央。那种感觉就像有一块半透明的灰幕贴在右眼上,左眼还能看到笔、公式和同学的动作,右眼却像陷入雾中,只剩模糊的轮廓。他屏住呼吸,试着闭上左眼,顿时吓得心一沉——整个世界几乎被黑色占满,只有边缘还残留一点模糊光亮。徐明俊的手指不自觉发抖,拿笔的姿势僵硬,额角渗出细汗。那种突来的黑暗没有疼痛,却让他心脏猛地一跳,喉咙干得发不出声音。


几分钟后,徐明俊还没来得及告诉老师,右眼的模糊忽然像被人泼上了墨水,从中央迅速向四周扩散。他猛地直起身,试图眨眼、转动眼球,可眼前依旧一片灰暗,光线像被彻底抽走。徐明俊的呼吸变得急促,左眼拼命去弥补缺口,却越看越乱,整个世界开始摇晃。他伸手去抓课本,却只抓到空气,眼神中透出明显的惊慌。下一秒,徐明俊感到眼前忽明忽暗,像有人在反复开关灯。紧接着,一阵彻底的黑蒙袭来,他看不到任何形状,甚至分不清方向。徐明俊掌心全是冷汗,脸色瞬间惨白。他咬紧牙关,低声说不出话,只能伸手去摸前桌的肩膀。声音颤抖地挤出:“我……右眼看不见了。”



同学一愣,见他瞳孔呆滞、身体摇晃,立刻大喊老师。老师听后立马冲过去,扶起徐明俊,声音急促:“马上送医院!”到了医院,医生立即为徐明俊做了视力、眼底和眼压检查。右眼裸眼视力仅剩0.1,左眼正常。裂隙灯检查时,他几乎不敢睁眼,右眼球微微发红,瞳孔反应迟钝。医生用检眼镜仔细查看眼底,发现黄斑区有轻度水肿,但视网膜血管尚清晰,没有明显出血或栓塞迹象。接着又安排了OCT检查,报告提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稍厚,黄斑区轻度变形。综合结果显示,并无中央动脉阻塞征象。


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视网膜神经炎样改变,属于眼疲劳加短暂血管痉挛引起的暂时性视功能紊乱。建议立即输液抗炎、改善微循环,并使用眼部营养滴剂恢复视功能。徐明俊安静地听着,神情还带着未散的惊恐。治疗开始后,医生先让他吸入高流量氧气,以改善眼部供血,又静脉注射了小剂量甲钴胺和维生素B复合液。十分钟后,徐明俊右眼的灰暗感稍微减轻,能隐约看见母亲的轮廓。护士滴上扩瞳药后,医生再次检查,确认没有进一步恶化。

两小时后,徐明俊的视力从0.1恢复到0.4,虽然仍模糊,但已经能辨认物体。母亲见儿子视线逐渐恢复,终于松了口气。医生叮嘱继续静养,避免强光刺激,先观察24小时。徐明俊靠在病床上,眼珠仍酸胀发沉,额头的冷汗才刚干透。他轻声问母亲:“我是不是要戴眼罩?”母亲抿了抿嘴,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发,声音有些颤:“只要没伤到神经就好。”



第二天早晨,医生回访时,徐明俊的右眼视力已恢复到0.6,黑影只剩轻微残留。母亲忍不住问:“医生,这孩子平时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也不玩手机,怎么会这样?”医生翻看了血液流变学报告,语气温和:“他血黏度偏高,可能是长期紧张、饮水少、学习压力大造成的。长时间伏案、保持一个姿势,会让颈部血流不畅,眼底微血管容易短暂痉挛。再加上学历压力大,交感神经兴奋,也可能诱发暂时性视力下降。”母亲一愣:“医生,那我们该怎么办?”


医生合上病历,语气变得郑重:“徐同学年纪轻,恢复机会大,但必须调整习惯。”他一条条写在病历单上——第一,连续学习不超过一小时,间隔十分钟远眺;第二,每天保证八小时睡眠;第三,适量运动、每天喝足水;第五,避免情绪紧张,尤其临近考试。“年轻人最大的危险不是坏习惯,而是过度自律。”医生顿了顿,补了一句。徐明俊听得愣住,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母亲在旁边点头连声道谢,却仍有些心惊。


于是回到学校后,徐明俊完全照着医生的叮嘱去做。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会站在阳台远眺十分钟,让眼睛“醒一醒”;学习一小时就强迫自己闭眼休息;晚上十点前准时关灯睡觉。母亲在客厅准备温水提醒他多喝,连桌灯的亮度都重新调过。刚开始那几天,徐明俊的右眼仍偶尔发干,偶尔有轻微闪光,但每次只持续几秒。一个星期后,视线中的模糊边缘渐渐退去,看东西也不再晃动。每当他能清楚地看清笔尖的数字时,心里都会升起一点踏实感。



可就在徐明俊以为一切都在好转、生活重新回到正轨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又悄悄出现了。


5月26日,这天在月考前的晚自习上,徐明俊连续做了两套理综卷,手心全是汗,肩膀僵得像铁。他刚写完最后一道物理题,正准备伸个懒腰,眼前的字忽然变得模糊了一瞬。徐明俊以为是太累,揉了揉眼再看,结果黑板上的公式竟像被水冲散一样,右眼中央出现一块固定的灰影,怎么眨都不消。他心里一紧,赶紧俯身靠近试卷,字迹却越看越乱,像被薄雾笼住一样。紧接着,徐明俊的右眼开始发胀,眼球深处传来一阵沉闷的压力感,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慢慢堵住一样。他用手轻轻按了按太阳穴,没想到视线瞬间闪出几道白光,伴随一阵轻微眩晕。


徐明俊下意识屏住呼吸,伸手去扶桌沿,却发现笔在手里打滑。很快,那种异样的模糊感正在扩散,仿佛黑影在一点点吞噬视野。徐明俊咬紧牙关,心里涌出一种不祥的预感——那不是疲劳,而像是眼睛里某根线,突然被扯断了。几秒后,他的右眼彻底失去了焦点。那块灰影迅速加深,变成一团漆黑的盲区,中央部分完全看不见,只剩四周一圈模糊的亮光。徐明俊的瞳孔微微放大,呼吸变得急促,额头冒出冷汗。与此同时,笔从他手里滑落,他却没察觉,只死死盯着眼前那片突然坍塌的黑暗。



下一瞬,黑影扩大到几乎遮住整个右眼视野,徐明俊甚至能感觉到眼球里有一种冰冷的拉扯感,伴着轻微跳痛。他的左眼拼命想去对焦,可越是努力,头越发晕,整个人的平衡感像被抽走。徐明俊伸出手想支撑桌子,却差点摔倒,脸色瞬间苍白,嘴唇发抖。同桌察觉不对,连忙问他怎么了,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只能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我……看不见了……”声音干涩得几乎听不清。还没等同学反应过来,徐明俊的身体突然一歪,摇摇晃晃地栽倒在地上……


同桌见状立马冲过来,一边扶住他,一边大喊:“快打120!”救护车抵达医院时,徐明俊已经无法辨别任何光亮。医生一边让护士测血压、采血,一边紧急安排眼科会诊。右眼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视网膜苍白发白,中央凹处隐约可见樱桃红斑。OCT检查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水肿,血流图几乎无灌注信号。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让所有人心头一沉——中央视网膜动脉完全阻塞。主治医生低声道:“这是典型的眼中风。”

那一刻,徐明俊的母亲脸色惨白,手几乎撑不住椅背。父亲紧咬牙根,声音发抖地问:“还有办法救吗?”医生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迅速下达抢救医嘱:高压氧、扩血管药物、局部按摩、静脉溶栓,并同步抗凝。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母亲在病房外祈祷,只希望那只曾经最明亮的眼睛还能再看到光。治疗持续了整整一夜,医生一刻没离开监护室。徐明俊被安置在平躺位,右眼反复进行眼球按摩,静脉输入溶栓药物和甘露醇以减轻视网膜水肿。



凌晨两点,医生出来时,徐明俊的的父母几乎同时站起。医生语气低沉:“血流有轻微恢复迹象,但视功能仍不确定,必须继续治疗。”母亲点头,声音哽咽:“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都不放弃。”接下来的两天,他们轮流守在病床边,看着孩子的眼睛被纱布覆盖,每一滴药液都像时间在倒计时。医生再次提醒:“这种病的黄金时间非常短,我们已经尽全力。”父亲攥紧手里的病历本,指节发白,只能不断重复一句话:“求您,保住他能看见的那一点光。”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入院第二天凌晨,监护仪警报突然响起,徐明俊右眼的视力残留彻底消失。医生冲进病房,紧急检查后,沉声宣布——视网膜中央动脉再次完全闭塞,已形成永久性缺血坏死,右眼无法恢复。当“右眼无法恢复视力”这几个字从医生口中缓缓说出时,徐明俊的母亲整个人愣在原地,眼神瞬间失去了焦点。她嘴唇微张,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像是所有力气都被抽空。父亲的脸也一下子僵住,手里紧攥的病历本发出轻微的颤抖声。


医生继续解释这是“急性眼中风”,母亲猛地抬起头,声音颤抖得几乎变了调:“什么中风?他才十八岁啊!他连感冒都少得很,怎么可能得这种病?!”紧接着,她的声音越来越高:“医生,我儿子生活多规律啊!他每天早睡早起,不喝奶茶、不打游戏、不熬夜,每年都体检——上次才做过眼底检查,说一切正常!怎么现在突然就看不见了?你们是不是检查错了?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她的情绪几乎崩溃,眼泪一颗颗砸在地上。



一旁徐明俊的父亲再也忍不住,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他才十八岁啊!一个连夜宵都不吃、一天跑两公里的孩子,怎么会突然眼中风,彻底失明?!”他用力拍着手里的体检报告,眼圈通红,“之前检查的时候这上面写的每一项都正常!血压、血脂、眼底都没问题——那这些检查到底有什么用?!”说到最后,他的声音哽住,双手颤抖着指向医生:“你们不是说年轻人不会得这种病吗?那我儿子算什么?!”空气瞬间凝固,只剩下他急促的呼吸声在病房里回荡。


医生沉默片刻,神情凝重地摇了摇头。他在临床上见过各种眼中风患者,大多是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极少见到年纪轻轻、生活近乎完美的学生。这样的病例,连他自己都感到困惑。当母亲再次强调“他上个月的体检完全正常”时,医生脸色微变,转身回到办公室,调出徐明俊的既往体检资料,一项一项地重新核对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眼底照相、OCT影像。那份报告几乎完美得挑不出错,所有指标都在理想范围内,连轻微的血管异常都没有。

而眼前的结果却清楚显示右眼中央动脉已完全阻塞,视网膜缺血坏死。这意味着问题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早已潜伏,只是此前所有检查都未能捕捉到那一刻的血流骤停。医生眉头越皱越紧,心底升起一种不安——这不是普通的“意外”,或许在这场看似健康的生活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极易被忽视的根源。于是他最终决定,将徐明俊的完整病例、影像资料和体检记录整理成一份特殊病案,发给自己曾经的导师——国内权威的眼底病专家张教授。



张教授收到徐明俊的病例资料后,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整整一个小时。窗外的天色从亮到暗,他的眉头始终没有舒展开。电脑屏幕上定格着徐明俊右眼的OCT图像——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骤停、神经层完全塌陷的画面让他久久沉默。哪怕他是国内眼底病领域最有经验的专家,也一时找不出破绽: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既无高血压、糖尿病,也无任何遗传病史,却在几小时内失去了光。


沉默许久后,张教授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低却坚定:“也许,我们一开始的思路就错了。”
他合上病例本,眼神深邃:“当患者年轻、无任何危险因素时,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往往不是复杂的病理机制,而是最基础、最常见的生活细节。徐明俊的作息、饮食几乎完美,体检数据也干净得令人放心。正因为如此,我们被这些‘完美’迷惑了。”他缓缓站起身,“我要亲自见见他的父母,只有他们的叙述,才能补全我们在报告里看不到的东西。”


两天后,张教授如约来到病房外的家属会客区。面对面坐着的,是憔悴的徐母和沉默不语的徐父。张教授没有翻病历,也没有开口谈治疗,而是用一种近乎朋友的口吻说:“我想多了解一下明俊平时的生活习惯。比如他学习的姿势、看书的距离、平时房间的灯光强度、喜欢哪种坐姿……这些细节都很重要。”



徐母抹了抹眼泪,一点点回忆。张教授边听边记录,眉头渐渐皱紧。因为徐明俊的生活实在“标准了,仿佛一个医学教材中最健康青少年的模板。张教授越问,反而越沉默。

就在他准备告别时,忽然停顿了一下,轻声问:“您能让我看看孩子平时学习时的照片吗?随手拍的那种也行,不用特意挑选。有时,照片能定格那些我们言语描述遗漏的细节。”徐母点点头,打开手机相册。张教授一张张浏览着,目光平静。

直到看到一张三个月前的照片时,他的指尖忽然停住,瞳孔骤然收紧。张教授赶紧放大照片,仔细看了十几秒,随即从文件袋中抽出OCT影像,对比后低声喃喃:“原来如此………赵明俊的眼中风果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



张教授轻轻叹息道:“真是防不胜防啊!这是一个极其典型却往往被所有人忽视的隐患。徐明俊确实生活健康,饮食健康清淡,之前出现眼中风前兆后一直谨遵医嘱爱护眼睛,连医生都难以找到破绽。但偏偏就是他在写作业时无意间做的这两个举动,日复一日积累,成为了最致命的隐性风险。难道你们做父母的没有意识到吗?正是这两个看似护眼实则危害极大的行为,让孩子眼球内潜伏的危险被一点点放大,最终导致病情骤然失控,走向无法挽回的结局……”

第一个细节:过度使用单侧强光照明


张教授在那张照片上注意到,徐明俊的书桌上只有一盏台灯,灯头直直对着右侧脸。那束白色冷光贴着眼球照射,距离不到二十厘米,几乎完全覆盖了右眼,而左眼则长时间处在暗处。这种强烈光线的不对称照明,会让双眼长时间处于明暗对比中,导致右眼视网膜微血管反复收缩,局部温度升高。年轻的眼睛虽然代偿能力强,但长此以往,微循环受损、血流速度减缓,氧供一旦下降,就为血管痉挛埋下了隐患。这种状态往往没有疼痛,也不会立刻影响视力,却会在某个极度疲劳的瞬间,触发供血中断的“临界点”。


长期单侧照明不仅影响视网膜的血流稳定,也会破坏视觉神经的协调机制。右眼在强光中不断进行瞳孔收缩,而左眼则处在暗处持续放大,两只眼睛的调节差异迫使大脑皮层持续平衡输入信号。研究发现,这种“光不平衡刺激”会导致单眼神经兴奋性过高,局部血流量紊乱,形成微小血栓或血管内皮微损伤。对于正处于高强度学习期的青少年,这些细微变化往往被忽略。每天写题、做卷、抄笔记,几百次的近距离注视,就是几百次的微循环紧绷。当身体再遇到熬夜、情绪紧张、体液黏稠等外部诱因时,视网膜动脉只需轻微痉挛,就可能彻底“关门”。



单灯直射还会带来慢性热刺激。光源散发的热量聚集在眼球表面,看似温和,实则会让眼内组织长期处于轻度高温状态。尤其在台灯与眼睛距离过近时,角膜表面温度上升、泪液蒸发速度加快,导致眼表干燥。干燥环境下,微血管更易脆弱,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下降。当外界再出现血压波动、低氧或姿势改变时,动脉反应更为剧烈。徐明俊长年在这种单光源下伏案学习,他的右眼在表面完好无损的外表下,实际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细微的“高温应激”。


这种隐性伤害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几乎没有任何早期预警。偶尔眼酸、发胀、干涩,往往被误以为是正常疲劳。而长期的不均衡光照,就像在视网膜上刻下一条“隐形裂缝”,在压力、焦虑、睡眠不足叠加的那天,突然崩塌。张教授看着那张照片,明白这不是一两天的错误,而是无声积累的结果。眼中风的诱因并不只是三高与年龄,更可能来自最寻常的一盏灯。光本应是知识的象征,却在这个少年身上,成了带走光明的刀刃。


第二个细节:长时间前倾伏案压迫颈部血流


照片中还有另一个细节——徐明俊的坐姿。为了靠近纸面,他常把上身前倾,下巴几乎贴到书本。这样的姿势在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但医学上早已证实,持续低头伏案会压迫颈动脉及椎动脉,使头颈部血流量明显下降。眼部的血液循环直接依赖颈动脉系统,一旦供血受限,视网膜动脉就容易陷入间歇性缺氧。最初表现为轻微视物模糊、偶发闪光,逐渐可能演变为短暂性黑蒙。对年轻人而言,这种压迫造成的损害往往“沉默”,但持续积累后,会使血管反应性下降,一旦出现轻微血栓,就难以重新通畅。



低头姿势还会造成颈部肌肉长期紧绷,使颈椎间隙变窄,进一步压迫供血通道。颈动脉内膜在反复受压中出现微裂,局部血流变得紊乱。血液流动速度下降,容易形成微小血凝块,漂浮在动脉中。这些细微血栓一旦进入视网膜动脉,便可能瞬间阻断血流。徐明俊的学习习惯——长时间静坐、笔尖贴近书本、脖颈前伸——无形中让血流变成了“高风险通道”。这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日复一日累积的过程,像静默倒计时,一旦触发,失明就在数分钟之内。

除此之外,长期伏案还导致体内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率、血压轻度上升,血液黏度增加,而脑供血、眼供血却被进一步压制。微循环系统处于高压低流状态,就像不断被绷紧的橡皮管,稍有震动就可能破裂或堵塞。年轻人常自以为体力好、恢复快,不会被这些“老年病”困扰,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血管的脆弱与年龄无关,而与持续的张力有关。徐明俊的病变,并非一夜之间,而是被这种看似勤奋的姿势一点点推向危险。


张教授在分析报告时,用笔轻轻敲着那张伏案姿势的照片,心情沉重。那个看似专注的弯腰动作,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姿态,却也是视网膜动脉最怕的姿态。颈部的血管一旦因压迫或姿势固定而失去弹性,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就会变成慢性隐患。等到视神经对缺氧的耐受被打破,哪怕一次情绪波动、一次低血压,都可能成为压垮供血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徐明俊的悲剧,正是无数“认真学习的孩子”的真实写照——他们以为努力不会出错,却不知道,身体的极限,早已被姿势和光线悄悄掏空。



张教授在病例分析报告最后写道:眼中风并非只属于老年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型血管灾难”。对于年轻人而言,危险来自看似无害的细节——不平衡的光、不自然的姿势、被忽略的休息。它们不会立即致命,却会在不经意间改变血管的命运。徐明俊的故事让他意识到,现代教育的压力正在重塑一代学生的身体:他们有最强的意志,却也承受着最脆弱的血流。光线、姿势、呼吸——这些最微小的日常选择,决定的不只是成绩,更可能是一生的光明与黑暗。


内容资料来源:

[1]马妍,李娟.关注青光眼守护眼健康[N].呼和浩特日报(汉),2025-03-06(008).

[2]夏雪.谨防“视力小偷”青光眼[J].光彩,2025,(03):62-63.

[3]张鑫,任洁,唐莉.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5,29(04):139-143.

(注:《山东男子青光眼使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医生:建议避开3个用药误区

》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养生   左眼   杜绝   眼中   男生   医生   高三   右眼   视网膜   动脉   血管   视力   母亲   教授   姿势   轻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