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正式缩减与中国科技合作范围,排除卫星、遥感、机器人和AI等

金融时报11月12日报道,英国政府11月12日正式缩减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范围,在国家安全顾虑和学术交流需求之间划定了一条更加谨慎的界限。科学、创新与技术部国务大臣帕特里克·瓦兰斯勋爵在北京会晤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后宣布,双方将把未来合作聚焦于气候变化与环境、行星科学与天文学、健康研究以及农业与食品研究四个"无争议"领域。这一表态标志着英国在对华科技政策上采取了更具选择性的立场,卫星技术、遥感系统、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曾经的合作领域已不在新协议的框架之内。

英国政府在官方声明中特别强调了这种政策调整的逻辑:"国家安全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所有国际科技合作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瓦兰斯在解释政策转向时表示,英国将"稳健应对中国带来的任何间谍和干涉威胁",同时也承认"不参与合作并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在应对崛起中的中国时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和技术优势,又不能完全放弃与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的科研联系。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在研发领域投入近3800亿英镑,拥有全球25%的研发人力资源和20%的顶级学术机构。英国本身拥有世界前十大学中的四所,科技产业规模达1.2万亿美元。从纯粹的科研产出角度看,两国合作确实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正在重塑这种合作的政治环境。

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的新边界

英国议会外交事务特别委员会已宣布将扩大对英中关系的审查范围,特别关注中国对英国大学的影响。这种审查并非空穴来风。研究显示,英国大学与中国的研究合作存在多重风险:部分研究伙伴关系可能助力中国 ,某些项目涉及争议。英国安全部门担心,一些看似纯学术的合作项目可能被用于军民融合战略,最终服务于军事目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对双边科技合作协议进行了实质性调整。新协议明确将卫星、遥感技术和机器人等领域排除在政府支持的合作范围之外,这些技术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性。卫星和遥感技术可用于军事侦察和精确打击,机器人技术在无人作战系统中具有关键作用,而人工智能更是被视为未来军事竞争的核心领域。

英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研究安全机制来管理这些风险。研究合作咨询小组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与155家英国研究机构进行了超过3800次接触,提供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建议。政府还推出了经济安全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审查支持。这些措施表明,英国正在系统性地提升对国际科研合作中安全风险的警觉性和管理能力。

务实主义的有限合作框架

尽管收紧了敏感领域的合作,英国政府仍试图在四个"无争议"领域维持与中国的科研联系。这种选择背后有其现实考量。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主要开发者,在清洁能源和碳中和技术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力。瓦兰斯在访华期间参观了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广州的中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心,这些机构代表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前沿。

在健康研究领域,双方此前已在"同一健康"传染病防范、抗菌素耐药性和健康老龄化等议题上开展了联合研究。新冠疫情凸显了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重要性,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使其成为流行病学研究和药物开发的重要合作伙伴。行星科学和天文学被视为相对安全的合作领域,因为这些基础科学研究的军事应用相对有限,且国际合作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与食品研究同样具有互补性。英国在农业生物技术和精准农业方面有深厚积累,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作物育种、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方面投入巨大。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既有助于解决各自的粮食安全问题,也能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英科技合作联委会第11次会议的联合声明强调,双边研究必须"安全且互惠",研究成果应在合作伙伴之间共享,并遵守各自国家关于知识产权和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声明还特别提到,双方同意"更好地利用现有渠道讨论如何管理研发和经济联系中的国家安全影响"。这种表述显示,英国正试图建立一种既能推进科研合作,又能控制安全风险的新机制。

然而,这种有限合作框架能否有效运作仍存在疑问。联合声明指出,即使在批准的四个领域内,也会有"因各国国家安全和立法要求而不在政府支持范围内的子领域"。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气候研究中的能源技术、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技术、农业研究中的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触及敏感区域。如何在具体项目层面划定界限,将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和技术判断。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英国的政策调整反映了西方国家在应对中国科技崛起时的普遍困境。一方面,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从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从深海探测到太空站建设——确实对传统西方技术优势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完全脱钩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科学的本质是开放和国际化的,任何试图孤立发展的做法都可能损害自身的创新能力。

英国的选择是在战略竞争的总体框架下,保留有限但经过精心设计的合作空间。这种做法是否会成为其他西方国家的模板,还有待观察。美国对华科技政策更加强硬,《沃尔夫修正案》禁止NASA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出口管制不断扩展至更多高科技领域。欧盟则在"去风险化"而非"脱钩"的框架下寻求平衡。英国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科技强国,其政策选择可能会为寻求在中美之间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国家提供参考。

未来这一框架能否经受考验,将取决于多个因素:英国能否有效管控合作中的安全风险,中国是否会尊重学术自由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更广泛的中西方地缘政治关系走向。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科技合作既是连接不同体系的桥梁,也可能成为战略竞争的战场。英国政府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但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科技合作   遥感   英国   中国   机器   正式   卫星   英国政府   领域   兰斯   技术   国家安全   农业   框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