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蟹,壳空、肉柴,吃完嘴里只剩咸腥。”朋友圈里这句吐槽,比任何广告都扎心。
往年抢不到的大闸蟹,今年上市就打折,还是没人要。
问题到底出在哪?
先说最直观的:蟹还没长好就捞上来了。
十月下旬才是膏满黄肥的时候,可商家为了抢早市,九月就把蟹摆上摊。
壳一捏就瘪,掰开全是水,谁愿意花几百块买碗蟹味汤?
再聊“洗澡蟹”。
阳澄湖的牌子响,可真正能进嘴的没几只。
多数蟹在别的湖里养大,临上市拉去阳澄湖泡几天,摇身一变成“贵族”。
标签一撕,谁也分不清。
花了冤枉钱,味道还对不上,谁不窝火?
味道变差,也是真的。
以前野生的蟹,吃水草、螺蛳,自带鲜甜。
现在塘里养的,饲料一撒,长得快,味却淡。
加上水质一年比一年差,蟹肉发苦都不稀奇。
老吃客一口就能尝出区别,新食客吃一次就不想回头。
最让人心里打鼓的是药残。
高密度养殖怕生病,抗生素往水里倒。
蟹是活过滤器,药全攒在壳里。
谁愿意为了口鲜,把风险咽进肚子?
这条一传开,直接劝退一大半人。
最后,价格离谱到尴尬。
一只三两母蟹标价一百多,拆出来指甲盖大的黄,两口没。
同样的钱能买两斤基围虾,或者一顿小海鲜自助。
年轻人算账最精,转身就去撸串了。
蟹农也委屈:成本涨、标准乱、假货挤,想好好养都难。
可市场不讲情怀,味道回不去,信任补不上,再贵的招牌也会砸。
明年还早,但不少人已经提前把大闸蟹从聚餐菜单里划掉了。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