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神舟二十号返航被按下暂停键。
6名航天员挤在空间站,氧气会不会耗尽?汤洪波在轨测试中惊叹:我们呼出的“废气”竟能变回纯净水和氧气!
这背后是什么技术?中国航天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编辑:7
很多人不知道,空间站里的氧气,大部分是“水变出来”的,这可不是科幻,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故事。
这个过程听起来像高科技炼金术,通过电解水,水分子被拆分成氢气和氧气,氧气直接进入舱内供呼吸,氢气则被收集起来处理掉。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权威数据,1升普通的水,经过电解能产生超过600升氧气,而一个成年人每天正常呼吸大概需要550升氧气。
也就是说,1升水制出的氧气,足够一个人用一整天还有富余,这个交换比例,简直太划算了!
可能有人会问,空间站里的水从哪来?总不能一直靠货运飞船送吧?其实,水的循环利用是另一项黑科技,我们稍后再聊。

单说制氧效率,这套第三代电解水系统已经非常强大,6名航天员每天大概需要3300升氧气,而系统每天能轻松制出4000升以上。
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乘组曾实现“太空会师”,6人同轨工作生活了5天,当时就验证了这套制氧系统的稳定性。

据乘组航天员后续介绍:“在轨期间氧气供应特别稳定,舱内空气清新,完全感觉不到人多缺氧,和平时两人驻留时没区别。”
技术亮点拆解,用大白话讲就是:供电不用愁,空间站有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能把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

制氧纯度也极高,产出的氧气纯度高达99.99%,比地面上我们呼吸的空气纯度还高,完全符合人体呼吸标准,航天员等于在“氧吧”里工作。
能耗还特别低,升级后的系统每制1升氧气,能耗比之前减少了15%,更节能环保,也减轻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担。

如果只是靠电解水制氧,空间站的水迟早会用完,这可怎么办?
中国空间站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生成水和氧气,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系统。
这个过程靠的是“二氧化碳循环再生系统”,2025年最新优化后,二氧化碳转化率达到了惊人的98%,处于世界绝对领先水平。

具体来说,分三步走:第一步,收集二氧化碳,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被舱内的通风系统精准捕捉,集中输送到再生系统。
第二步,神奇的化学反应,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会和电解水制氧时产生的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少量甲烷。

第三步,分离再利用,生成的水会被送到净化系统,去除杂质后,一部分用于电解制氧,一部分供航天员生活使用,而甲烷则会被处理后排出舱外。
简单说就是“航天员呼吸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生成水→水再制氧”,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态链”。

根据官方数据,这套系统每处理1公斤二氧化碳,就能生成0.8公斤水,这些水再电解制氧,又能满足1名航天员1天的呼吸需求。
举个直观的例子,6名航天员每天大概会呼出20公斤二氧化碳,通过这套系统处理后,能生成16公斤水。

这些水电解后能产生9600升氧气,远远超过了6人每天3300升的需求,简直是绰绰有余!
而且生成的水经过净化后,纯度比矿泉水还高,航天员张陆曾在太空授课中介绍:“我们在空间站喝的水,大部分都是循环再生水,喝起来和地面的水没区别,而且特别干净。”

正是因为水资源能循环利用,才能支撑氧气的持续供应,让航天员在太空长期驻留成为可能,汤洪波由衷赞叹:“没想到我们呼出的‘废气’,能变成干净的水和氧气,中国航天的技术太牛了!”
这套循环系统的核心优势太明显了:它极大减少了对货运飞船送水的依赖,就算长时间无法补给,也能靠循环系统维持,简直是终极保障。

它还特别环保,把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不用浪费宝贵的太空运输能力,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而且稳定性极强,系统有多个备份模块,就算其中一个出现故障,其他模块能立即启动,不会影响整体运行,让人特别安心。

如果电解水制氧和循环再生系统都出故障了,怎么办?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中国空间站还准备了“双重应急方案”,就算主系统出现故障,也能保障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做到真正的万无一失。

第一种应急方案是压缩氧气罐,这是长期应急储备,在空间站的舱外,存放着多个高压压缩氧气罐。
这些氧气罐的压力是地面大气压的150倍,每个罐子能储存5000升氧气,根据2025年最新配置,空间站共储备了12个。

总储存量达60000升,足够6名航天员应急使用18天,这十八天,足以支撑地面发射新的飞船进行救援。
这些氧气罐平时不用,只有在主系统需要维护、检修,或者出现突发故障时才会启用,而且罐子的接口是通用的,能快速连接到舱内供氧管道。

操作简单快捷,航天员几分钟就能完成切换,就像给手机换充电宝一样方便。
第二种应急方案是固体氧气发生器,这是极端情况下的“氧气急救包”,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救命丸”。
这种发生器里面装着特殊的化学物质,遇到紧急情况,只要点燃触发,就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氧气,每台发生器能产生800升氧气。

这足够1名航天员使用1天多,空间站每个舱段都配备了4台这样的发生器,6个舱段共24台。
总产氧量达19200升,能满足6名航天员应急使用5.8天,这种发生器的优势是体积小、重量轻、无需供电。
就算空间站完全断电,它也能正常使用,是最后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保障线”。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期间,就进行过一次应急供氧演练:模拟电解水系统故障,启动压缩氧气罐和固体氧气发生器。
结果整个切换过程流畅,舱内氧气浓度始终保持在正常水平,演练圆满成功,这也证明了应急系统的绝对可靠。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太空技术离我们太远了,其实不然,中国空间站氧气和水资源循环系统的突破,不仅保障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甚至能直接惠及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这绝非夸张。
它为未来的深空探测铺平了道路,中国计划开展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探测等更遥远的任务。

这些任务时间更长、距离更远,无法频繁补给,而空间站的氧气和水资源循环技术,能直接应用到深空探测中。
让航天员在月球、火星上实现“自给自足”,不用再依赖地球补给,这将大大提升深空探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这套技术能应用到地面的极端环境中,比如沙漠、海岛、极地等严重缺乏淡水和氧气的地方。
想象一下,在沙漠地区,可以利用空气中的冷凝水,通过循环系统净化后使用,在高原地区,可以用制氧技术为当地人提供氧气,改善生活条件。

2025年11月,中国“极地号”科考船就在南极成功试装了源自空间站的水循环净化设备,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下,将融雪净化为饮用水的效率达到了95%。
这极大地改善了科考队员的生活条件,就是最好的证明,科技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

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帮助解决地面的污水处理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
而二氧化碳循环再生技术,能为碳中和提供全新的思路,帮助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

据麦肯锡2025年报告预测,航天环控技术在民用环保领域的市场潜力将在2030年达到500亿美元,中国凭借技术先发优势。
有望占据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经济的巨大机遇。
2025年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宣布,将向社会开放空间站相关技术的民用转化,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参与合作。

计划将太空循环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太空技术带来的福利。
国际空间站生命保障系统前首席科学家迈克尔·巴雷特曾评价:“中国的闭环系统设计理念超前,特别是在二氧化碳转化率和水资源回收率上,已将国际同行甩在身后。”
他们重新定义了长期驻留的技术标准,这番话,来自曾经的领跑者,分量极重。




太空生存的秘诀,原来就藏在一升水里。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中国智慧对生命极限的温柔回答。
当这些技术走出空间站,走进高原与极地,甚至你我未来的生活,中国航天点亮的,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火种。
从神舟五号到空间站,我们用每一步踏实前行,回答着关于星辰大海的古老问题。你还想了解中国航天的哪些秘密?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