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开店3000家,一年营收200亿,零食集合店的扩张速度令人咋舌。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近一两年,身边突然冒出许多网红零食店,淘想来、零食有名、爱零食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零食店开店的架势,仿佛资金不成问题,好想来全国门店突破3000家,零食有名超2000家,爱零食达1800多家,唐朝也有1500多家。
但也在不经意间,一批零食店风风火火地开,又着急忙慌的关了。
如此火爆的场面,让不少人动了加盟的心思。媒体报道显示,在四五线小县城的下沉市场,零食集合店呈现“神仙打架”的局面。一个小县城里,扎堆出现20多家零食店。
春节期间,这些门店客流量提升30%-50%,客单价提高约50%,销售额更是翻倍增长。据说,最早一批加盟开店的人,轻轻松松日入3万。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倒闭潮便汹涌袭来。
有人投资80万开店,短短两个月就黯然收场。如今,县城的零食店已开始批量倒闭,有的店铺打出8.8折全场清货的招牌,有的甚至推出买一送一的亏本促销,只为尽快清空商品。
走进店内,货架上空空荡荡,一片萧条。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零食店创业失败的案例,开店时间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一年,亏损基本都在50万元以上。
那么,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零食店,为何突然“活不起来”?为何一边是疯狂的开店潮,一边却是无情的倒闭潮?加盟零食店,究竟还有没有搞头?
中国量贩式零食店的“鼻祖”是成立于2010年的“老婆大人”,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零食连锁品牌,浙江作为其大本营,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在巅峰时期,“老婆大人”全国门店超过1000家。
而真正将量贩式零食店模式发扬光大的,是后来崛起的好想来、爱零食、零食有名等品牌。
俗话说“小生意要在大城市做,大生意要在小城市做”,零食集合店这门“大生意”,就精准地瞄准了小城市市场,这也是小县城零食店扎堆的重要原因。
零食集合店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顺应了市场趋势。
2022年,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已超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虽然市场庞大,但却呈现出“大而散”的特点,恰恰、良品铺子、乐事、百草味、来伊份等头部品牌,加起来在休闲零食市场的占比还不足5%。
零食集合店巧妙地抓住了这一市场空白,将各种品牌、各种品类的零食汇聚一堂,每个门店的SKU(库存量单位)超过1000个,有的甚至达到1500个。
从辣条、薯片到果冻、泡面,消费者在这里几乎能找到所有想吃的零食,真正做到了“多而全”。
这些零食集合店之所以能迅速火爆并快速扩张,核心秘诀就在于“便宜”二字。
传统零食销售模式下,商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层层代理商和经销商,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会增加一分,而这些增加的费用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而零食集合店直接与厂家合作,省去了中间的经销商环节,并且大多采用现款现货的交易模式,商品上架也无需支付入场费、条码费等繁杂费用,成本大幅降低,售价自然也就更具竞争力。
一款出厂成本5元的饼干,在零食集合店可能只卖6.5元,而在传统超市,售价往往超过10元。
看似实惠的零食集合店,其实也暗藏套路。
商家常用的手段是用消费者熟悉的知名商品作为引流品,比如可乐、雪碧,外面卖2元,店里卖1.5元;农夫山泉外面卖2元,店里卖1.2元;康师傅方便面外面卖5元,店里卖3.8元。
这些低价商品不仅能吸引顾客进店,还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这家店很便宜”的印象。但实际上,店内还有大量消费者不熟悉甚至从未见过的贴牌或白牌商品,这些才是零食店利润的主要来源。
有网友分享经历,在某零食集合店买了3个卤蛋,竟花费6.3元,平均每个2块多,而且还是不知名的品牌。零食有名的创始人曾透露,该品牌15个品类中,白牌商品数量占比77%,销售额贡献达73%。嗨特购、好特卖等零食集合店,在售商品中也有一半是白牌产品。
所以,消费者在逛零食店时,购买水和知名品牌零食确实能享受到一定优惠,但对于那些散装称重的不知名零食,一定要谨慎购买。
既然零食集合店的毛利率可观,为何加盟商还会赔钱倒闭呢?
首要原因是加盟费用高昂。
以某品牌为例,根据其官网公布的开店费用明细,加盟费38000元,设备费用7万-10万元,保证金2万元,装修费8万-12万元,首次进货费18万-25万元,仅仅这些费用加起来,总投资就高达55万-60万元。
而且,品牌方对店铺选址要求严格,商圈当日人流量需大于5万,门头宽度要达到12米,门店面积不少于150平。
这样的位置和店面条件,即便在四五线城市,租金、转让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人工、水电等费用,开店成本最少也要七八十万,如果是在人流量较好的商圈,投资100万都不够。
投资这么多,多久才能回本呢?有人算了一笔账,零食集合店的综合毛利率约为18%。
假设工作日每天销售额1.5万元,一个月22个工作日,营业额就是33万元;周末每天销售额2.5万元,一个月8天,营业额为20万元,一个月总营业额53万元,毛利润约为9.54万元,算10万元。
再来看成本,租金每月4万元,6个人的工资支出2.7万元,水电、物流和税费等1万元,总成本7.7万元,每月纯利润2.3万元。如果开店成本是100万,回本周期长达3.6年。
而且,这还是在店铺位置理想、客流量稳定、没有明显波动的理想情况下。由此可见,开零食集合店并非想象中那样是一门稳妥且回本快的生意。
零食集合店出现倒闭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红利期已过,内卷严重。就像前文提到的,一个小县城里挤满了十几二十家零食店,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吸引顾客,商家们只能不断降价。
在湖南宁乡,部分零食门店推出全场正价8.5折,折后消费满30减16、满60减32、满90减48的超大力度折扣,算下来最终价格不到正价的5折。如此诱人的优惠,吸引了大量顾客,店里排队时间长达2小时,人均消费却仅3块钱。
品牌方不仅没有制止这种恶性竞争,反而鼓励加盟商“贴身肉搏”。好想来、零食有名等品牌纷纷推出0加盟费、0管理费、0培训费、0服务费等优惠政策,还为加盟商提供竞品补贴。
比如,在对手高销店50米范围内开店,补贴无上限;在价格战中,补贴毛利至15%。
好想来更是承诺,在竞品范围内开店,额外补贴门店年租金的50%。还有些品牌玩起“零加盟费”套路,只要加盟商选择自家品牌,就给予20万-50万元的补贴。
在这场“抢店、抢人、拼低价”的混战中,最终受伤的却是加盟商。
一方面,频繁的降价活动导致利润不断压缩;另一方面,品牌方提供的SKU清单虽有几千个,但真正热销的单品却很集中,大部分商品都处于压货状态,加盟商在备货上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
此外,密集开店导致消费者分流严重,而且消费者也逐渐发现了白牌称重零食的秘密,购买倾向发生改变,进店只买低价引流商品,买完就走。加盟商陷入了“开业时人多,3个月后冷清,做活动人多,不做活动没人”的恶性循环,辛苦经营一个月,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还要亏损。
如今的零食集合店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众多品牌看似热闹,但彼此之间差异化并不明显,商品种类、数量、价格都大同小异,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不断降价。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有一批品牌被淘汰,行业将重新洗牌整合,价格也会回归正常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加盟商往往成为了“炮灰”。
所以,创业者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记住,凡是让你“顾全大局”的,你可能根本不在“局”内;凡是让你“不惜一切代价”的,你很可能就是那个“代价”。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
#零食店##商业大事议##财经#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