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专家称:试管婴儿都活不过40岁!如今中国首例过得如何?

“即便是成功了,生出来的孩子顶多也就活40年”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变化,很多没有办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将目光放在了试管婴儿上,希望这项先进的技术能够带来一个健康的孩子。

但在很多推崇“道法自然”的专家眼中,这种人为干预出生的孩子无论是生命长度,还是生活质量,都没有办法和正常人相比。

甚至还有不少人觉得,这种试管婴儿的寿命无法超过40岁。

而这样的声音,也让不少寄希望于现代医学的不孕不育患者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

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88年,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就安全降生。

如今已经37岁的她,更是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1988 年 3 月 10 日,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产房里,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长空。

这个特殊的女婴,不仅是一对夫妻二十年求子路的圆满结局,更标志着中国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她就是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这一生命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两位女性的坚定信念:一位是 “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张丽珠教授,她以开拓者的勇气冲破技术壁垒;

另一位是勇敢的尝试者郑桂珍,她以近乎孤注一掷的决心,成为了改写中国生殖医学史的关键人物。

张丽珠教授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深沉的家国责任。

她出身福州名门,受实业救国家风的影响,早年便立志以医术报国。

目睹当时国内医疗的落后,她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深造,师从顶尖妇产科专家,系统掌握了前沿医学知识,并对生殖医学这一新兴领域保持着敏锐关注。

当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她深知这项技术对无数不孕家庭的意义,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片希望的种子尚未播撒到自己的祖国。

1951年,张丽珠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将全部心血投入中国的妇产科事业。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的数十年里,真正促使她下定决心要攻克试管婴儿技术的,是那数千封来自不孕女性的求助信。

信中的字字句句,充满了绝望与期盼:有人因无法生育而备受冷眼,有人为求子散尽家财,有人因此面临家庭破裂。每一封信都深深触动着她。

她深知,一个孩子对这些家庭而言,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支撑生活的光亮。

“不能再让她们独自承受这份痛苦”,这个坚定的念头,推动她立志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为无数家庭点亮希望的灯火。

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辅助生殖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张丽珠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设备极度匮乏。

没有进口的胚胎培养箱,就用普通恒温箱改造,甚至拿保温瓶来临时保存细胞;基础仪器也常常需要向其他科室借用。

更大的困难在于技术上的摸索,取卵、受精、培养、移植,每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精准。

而她们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着反复查阅文献、在动物身上进行无数次试验,一点点记录数据、调整方法。

失败一次接一次地袭来。从1984年到1987年,团队共进行了十二次胚胎移植,全部以失败告终。

外界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有人说“这不适合中国”,也有人嘲讽是“浪费资源”。

但张丽珠从未退缩,她常鼓励团队成员:“科研没有坦途,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每次挫折之后,她都会带领大家仔细复盘,从取卵时机到培养液配比,从移植角度到深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正是这份不轻言放弃的坚持,默默为后来的突破铺平了道路。

就在张丽珠团队苦苦探索技术突破的同时,一位来自甘肃的乡村教师郑桂珍,正默默承受着人生的重压。

结婚近二十年,她始终未能生育。在那个观念传统的年代,“不能生孩子”就像一道沉重的枷锁,让她喘不过气。

婆家的埋怨、邻里的闲言碎语,成了她夜半时分偷偷抹泪的缘由。

为了要一个孩子,她和丈夫跑遍了省内的医院,试过各种药方,几乎花光积蓄,还背上了债,却始终不见希望。

年近四十,郑桂珍几乎已经认命,不再奢望能做母亲。

转机出现在1987年,一次偶然,郑桂珍从广播里听到北京有医生在研究帮助不孕女性怀孕的新技术。

尽管她完全不懂什么叫“试管婴儿”,也不知道“体外受精”是什么意思,但那一点微光,却重新点燃了她心底的希望。

与丈夫商量后,她决定去北京做最后一搏。

他们再次向亲戚借钱,收拾简单行装,踏上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一路辗转,终于找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见到了张丽珠教授。

初次见面,郑桂珍紧张得声音发颤。她断断续续讲述了自己二十年来的求子历程,眼中交织着期盼与不安。

张丽珠为她做了详细检查,发现她是双侧输卵管堵塞,这正是试管婴儿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郑桂珍已属高龄,成功率自然低于年轻人。张丽珠没有隐瞒,如实告知了此前十二次尝试全部失败的情况,也说明了可能的风险。

面对未知,郑桂珍却没有犹豫。她说:“张教授,我没有退路了。哪怕只有一丝可能,我也愿意试。”这份决心打动了张丽珠。

检查也显示,她的卵巢和子宫条件仍具备受孕的可能。经过综合评估,团队将她列为第十三位受试者,也是当时最有希望的一位。

接下来的治疗并不轻松。促排卵药物的反应让她恶心乏力,取卵手术没有先进麻醉,她只能强忍疼痛。移植后,她必须长时间卧床,在病房里静静等待结果。

为了这次关键尝试,张丽珠团队倾注了全部心血。

没有专业培养设备,他们就用保温瓶贴身保存卵细胞以维持恒温;胚胎培养期间,团队成员轮流值守,日夜不停地调整培养液、记录发育情况;

移植时,张丽珠亲自执管,凭借丰富经验将胚胎稳稳送入子宫。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整个团队严谨而执着的努力。

1988年3月10日,在近十个月的期盼后,郑桂珍被推进手术室。

随着一声清亮啼哭,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一个体重3.9公斤、健康状况良好的女婴。

张丽珠为她取名“郑萌珠”,“萌”象征生命的萌芽与希望,“珠”则取自自己的名字,以示纪念。

这个孩子的平安降生,不仅圆了郑桂珍夫妇二十年的父母梦,更标志着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郑萌珠的成长过程,彻底打消了公众对试管婴儿的疑虑。

她身体与智力发育正常,顺利考上大学,之后选择回到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工作,从“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转变为辅助生殖技术的传承者。

她说:“我是被这项技术成全的生命,如今我想去成全更多期盼。

”2019年,她自然分娩一名健康男婴,再次印证了试管婴儿技术的安全与成熟。

从1988年至今三十余年间,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已从零起步走向世界前沿。

目前全国每年试管婴儿出生数量超过30万,仅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就已帮助数十万家庭圆梦。

这一切,都起步于张丽珠教授那份坚定的信念,和郑桂珍不顾一切的勇气。

她们共同写下了中国医学史上关于生命与希望的动人篇章。

张丽珠与郑桂珍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段医学史,它是一曲用信念与勇气谱写的生命赞歌。

它向我们昭示:纵然长夜漫漫,只要希望的火种不灭,坚持下去,便能在看似无望的绝境中,亲手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这份由爱与执着铸就的奇迹,至今仍在延续,为无数家庭点亮希望,让生命的光芒,温暖每一个渴望的角落。

信息来源:

华西都市报—31年前的“试管婴儿”昨天当了妈

凤凰健康—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张丽珠教授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育儿   试管婴儿   中国   著名   技术   团队   生命   胚胎   教授   孩子   家庭   培养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