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 义乌桥头那一抹红


(‬编‬者按·‬在《何以中国》纪‬录片第二集 "‬摇篮"解‬说词‬中‬,‬‬关于万‬年浙江·‬浦‬江‬县上‬山‬文‬化与‬九‬千‬年义‬乌‬桥‬头‬遗址‬‬闪‬光‬。‬现‬将‬片‬中相‬关‬解‬说‬词‬‬,以‬飨读者欣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xiù)列张。我们的中国正从远古混沌中渐渐清晰。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抬升,形成了中国三级阶梯式的基本地理格局。自此,大江东去,日月西沉,疾风地北,烟雨江南,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距今约20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在东亚大陆,东方古人类繁衍生息、持续演化的故事拉开帷幕。

...

一万年前,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逐渐变暖,人类的生存条件好转。上山文化的先民自洞穴走向旷野,在浙江的金衢盆地停留下来,沿着钱塘江的支流营建房屋和村落,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村庄里有经验的前辈们,春天在这里试着播下种子,随着雨季后水位下降,裸露的河岸边如今结出了饱满的稻穗。少年收割稻穗,更年幼的孩子也来帮忙,用手轻拍,还没完全驯化的谷粒就纷纷落下了。母亲们用磨盘、磨棒,碾磨橡子、稗(bài)子、菱角、块根,放到陶制的大口盆中,加热搅动后就能煨成糜烂的粥。


制陶匠人把散落的稻壳、稻叶和稻杆掺在陶土中,可以增加陶土的延展性,提高耐热性能,避免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破裂。这些掺杂着稻壳和稻叶的陶片,成为植物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小穗轴基盘形态的观察,可以确认有些稻穗不是自然脱落的,已有人工驯化迹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碳化稻种子,距今9000多年,发现于浙江上山遗址461号灰坑的填土中,它可能是古人在炊煮过程中,偶然掉落在火塘边的。虽然有些残缺,但它仍然保留了早期稻作农业的珍贵信息。



早在更久远的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野生稻种子能用来果腹。或许他们无意间发现生长于河岸边的这些稻属植物在第二年还能发芽抽穗,于是尝试着最初的种植。尽管作物的完全驯化需要经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又或许稻米在当时人们的食谱中仍非主导,但农耕的出现却永久的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在上山文化延续的近两千年间,炊烟袅袅,人口蕃息。在浦江上山,人们修建了十余米长的干栏式房屋。在义乌桥头,聚落三面环壕,一面临河,其间发现了房屋、墓葬和窖穴遗迹,反映出丰富的定居生活内容。




安定祥和的生活里,长出了从容有度的生命,比之一万年前,就连陶器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多种形态的盆、罐、钵、杯、盘是为了应对更精细的生活需求。以白彩施于红底之上的太阳纹、对顶三角纹、形似八卦卦象的短线组合纹等,则投射了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丰富的审美情趣。


这件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壶,虽历经8500年岁月斑驳,仍难掩动人魅力,造型简约而优雅,线条流畅而柔和,陶色明丽但不炫目,静静凝止成历史那头的一抹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义乌   中国   稻种   稻壳   稻穗   陶土   陶器   浙江   桥头   遗址   年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