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说要月底和中方见个面,专门聊聊美国大豆的事。
说起来中国以前可是美国大豆的头号买家,一年能买120多亿美元。可今年秋收到现在,中国买家连一粒美国大豆都没订。
特朗普为何这么急着要见面?中方会给什么回应?
编辑:倏禹
数字不会撒谎。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中方企业对美国大豆的订单数量为零。这是自1999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首次。
要知道,中国曾经是美国大豆最忠实的买家。去年一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价值超过120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还多。
现在这些数字都变成了历史。美国农民的仓库里,大豆堆得像小山一样,却卖不出去。反差来得太突然。
北达科他州的豆农老约翰对记者说:"往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忙着发货给中国客户,今年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豆子在仓库里发霉。"
更让美国农民心寒的是,大豆价格也跟着一路下跌。今年秋收季,美国大豆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5%,而种植成本却在上涨。化肥涨了,种子涨了,连农机维修费都涨了。
有农民算了一笔账:去年种一亩大豆能净赚200美元,今年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50美元。这种情况下,种得越多,亏得越多。
特朗普着急是有道理的。这些农民可是他的票仓基本盘,要是连他们都保护不了,政治前景堪忧。所以他才会一次次在社交媒体上喊话,希望能重新打开中国市场。
可问题是,光喊话管用吗?中国方面至今连这个所谓的月底会面都没有正式确认,更别说恢复采购了。
当美国农民在发愁的时候,巴西农民却忙得不亦乐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巴西向中国出口了1049万吨大豆,占当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85%以上。
这个比例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美国还是中国大豆进口的绝对主力,巴西只能算是补充。现在角色完全颠倒了。巴西成了老大,美国出局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白了,就是中国早就做好了准备。当贸易摩擦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就意识到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于是,中国开始大力开拓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市场。签长期合同,建稳定的供应关系,甚至帮助这些国家改善运输条件。
巴西农民尝到甜头了。圣保罗州的大豆种植户卡洛斯告诉记者:"中国客户不仅订单稳定,价格也公道,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卖给他们?"
更关键的是,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0%的反制关税。这样一来,美国大豆在价格上就失去了竞争力。
同样质量的大豆,巴西的比美国的便宜,物流也越来越方便,中国买家当然知道该选谁。有意思的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中国在8月份进口了近1400万吨大豆,这是历史上第二高的单月进口量。
这个举动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方早就预料到特朗普会在大豆问题上做文章,也做好了与美国谈不成的准备。提前囤粮,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这就是中方的应对策略。
特朗普的焦虑是写在脸上的。最近几个月,他在社交媒体上提到大豆问题的频率明显增加。每次都是类似的表述:"美国农民正在受苦"、"中国应该购买我们的大豆"。
这种急迫感背后,其实是政治压力。美国农业州,特别是爱荷华、印第安纳、北达科他等主要大豆产区,历来都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
如果这些地方的农民日子不好过,对特朗普来说就是政治风险。今年8月,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给特朗普写了一封信,用词相当严厉。他在信中说,持续的贸易摩擦已经让美国大豆种植户"濒临财务崩溃"。
信中还特别提到,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大豆出口"远远无法填补在中国市场留下的缺口"。这话说得很直白:离开了中国市场,美国大豆就没有出路。
但问题是,特朗普的这种单方面宣布会面的做法,完全跳过了正常的外交程序。按照国际惯例,这种高层会晤通常需要双方外交部门提前沟通协调,然后由官方发言人正式宣布。
特朗普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剧透",更像是在向国内农民表态:你们看,我正在努力解决问题。可是中方的反应很冷静。到现在为止,中国官方没有对这个所谓的月底会面做任何确认。
这种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不会因为你着急,就跟着你的节奏走。
更何况,中方很清楚,大豆只是众多分歧中的一个。如果美方不在更根本的问题上表现出诚意,比如取消额外关税、停止贸易限制,那么单靠一个大豆订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场围绕大豆的较量,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优势不在于声音大小,而在于选择的多样性。美国大豆要想有市场,基本上只能指望中国这个大买家。但中国要买大豆,选择可就多了。
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甚至俄罗斯,都能提供优质大豆。而且价格更有竞争力,供应也更稳定。这就是结构性优势。不是临时想出来的策略,而是多年布局的结果。
早在贸易摩擦开始之前,中国就在悄悄分散大豆进口来源,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现在看来,这种前瞻性布局发挥了关键作用。
反观美国这边,特朗普越是着急,越暴露出自己的被动。在谈判桌上,急的一方往往处于劣势。而且,这种急躁还会传导到国内政治层面。农民的不满,会转化为选票的流失。特朗普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出成果,否则政治代价会很大。
中方就不一样了。有选择就有耐心。既然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质量不错,价格也合理,那就没必要急着向美方妥协。这让人想起一句老话: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当你有了多种选择,就不会被某一个选项绑架。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大豆风波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理理念。一种是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施压快速解决问题;另一种是系统布局,通过多元化策略增强抗风险能力。
孰优孰劣,答案已经很明显了。特朗普想要的"网开一面",恐怕不会轻易得到。不是中方不愿意谈,而是要谈就得谈个全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这场比耐心的较量中,谁更沉得住气,谁就能笑到最后。
这场大豆风波让人想起一句老话: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真正的主动权不在嗓门大小,而在选择多少。
看着巴西农民忙着发货,美国农民望着满仓库的豆子发愁,对比鲜明得很。这种局面,短时间内怕是很难改变了。
在这场比耐心的较量中,你觉得谁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