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纹舌湿热型是如何愈合恢复的?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 三仁汤

一、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的具体对比

相同点

-均为治疗湿热证的经典方剂,核心功效为清热祛湿,适用于湿热阻滞体内的病证。

-均针对“湿”与“热”并存的病机,兼顾祛湿与清热。

不同点

对比维度 甘露消毒丹三仁汤

核心病机 湿热蕴结气分,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且湿浊偏于上、中焦(如咽喉、胸脘),常伴秽浊之气(如口臭、分泌物黏腻)。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湿邪阻滞三焦(尤其下焦),以“湿遏热伏”为特点,湿邪黏滞导致气机不畅更突出。

主要症状发热倦怠、咽喉肿痛、胸脘痞闷、腹胀、口苦口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可伴身目发黄(湿热黄疸轻证)。

头痛恶寒(似外感但身热不扬)、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大便溏薄、舌苔白腻微黄、脉濡缓。

组成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

功效侧重清热力较强,兼顾化浊解毒,适用于湿热夹秽浊(如湿热上攻咽喉、湿热黄疸),偏于“清化湿热+解毒”。

祛湿力更著,以宣畅气机、分利湿热为主,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分消湿邪,偏于“祛湿为主,清热为辅”。

主治场景湿热蕴结所致的时疫、黄疸、咽喉肿痛等,多见于湿热偏于上中焦、热象较明显者。

湿温初起或暑湿初起,湿邪偏重、热邪被湿邪包裹(热象不显著),多见于三焦湿阻、气机不畅者。

二、湿热病常用治疗经方及组成

1.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专方)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湿热黄疸(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腹胀便秘、舌苔黄腻),以“湿热并重、阻滞肝胆”为病机,清热与攻下结合,使湿热从二便而出。

2.八正散(湿热下注尿道)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的热淋(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尿道灼热,甚至尿中带血)。

3.连朴饮(湿热中阻,湿遏热伏)

-组成:制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炒)、焦栀子、芦根。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湿热蕴伏中焦(脘腹痞闷、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苔黄腻),偏重于调和中焦气机,缓解湿热引起的胃肠不适。

4.二妙散(湿热下注肢体)

-组成:黄柏、苍术(炒)。

-功效: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病证(如足膝红肿热痛、下肢湿疹、脚气肿痛、带下黄稠腥臭),药性精简,以燥湿清热为主,常作为基础方加减使用(如加牛膝为三妙丸,增强引药下行之力)。

5.黄芩滑石汤(湿热蕴阻中焦,湿重于热)

-组成: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功效:清热利湿,适用于湿温邪在中焦,湿重热轻(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微黄),侧重分利湿热、宣畅中焦气机。

以上方剂均针对湿热证,但因湿热所在部位(上焦、中焦、下焦)、湿与热的偏重(湿重、热重、湿热并重)及兼夹病机(如气机阻滞、秽浊、黄疸等)不同而各有侧重,需辨证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养生   湿热   裂纹   甘露   中焦   黄疸   舌苔   滑石   功效   秽浊   黄芩   咽喉   肿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