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又遭遇“背刺”了?
6月17日,阿富汗相关重工业部门宣布,决定终止与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为期25年的石油开采合作项目。
而这也是继在阿尔巴尼亚、尼日尔等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毁约的,又一投资翻车现象。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一纸声明,直接把中国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砸下的5.4亿美元(约39亿人民币)彻底“埋”在了阿姆河盆地的黄沙里。
2023年1月5日,阿富汗副总理巴拉达尔与中国大使王宇举杯相庆,庆贺塔利班掌权后首个大型国际能源项目落地。
要知道,阿姆河油田这片横跨阿富汗北部三个省份、蕴藏约8000万桶原油的宝藏,被交到中国新疆中亚石油公司手中,合同期长达25年。
还没等合同墨迹干的时候,中方重载卡车就已碾过兴都库什山脉的尘土,价值5.4亿美元的设备与资金源源不断注入这片战乱之地,光是一套钻井平台就价值8000万元人民币。
而且中国企业还承诺将油田日产量从200吨提升至2万吨,甚至还要包揽炼油厂和输油管线建设。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6月17日,阿富汗重工业部一纸通告震惊国际社会,那就是立即终止与中国企业的石油开采合同。
而且声明中措辞冰冷,指责中方“多次违反合同条款”,甚至直接将这份25年的长约,在履行仅14个月后就戛然而止。
最为主要的是,塔利班细数中企“三宗罪”:承诺首年投资1.5亿美元,实际仅到位4600万美元;钻井进度落后计划40%;炼油厂仍停留在图纸阶段。
更令中方愕然的是,塔利班指称12名中国工程师资质不足,尽管他们持有中国石油工业协会的高级证书,但阿富汗只承认欧美认证体系。
很快项目终止的连锁反应就立竿见影,中国企业前期投入的39亿元资金悬在半空,一套价值8000万元的钻井平台瞬间失去用武之地。
更为棘手的是,当中国企业试图运回设备时,阿富汗海关微笑伸手,要求中方缴纳设备总值20%的“通关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终止合作前两天,欧盟突然宣布向阿富汗提供1.61亿欧元援助,明晃晃标注“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财政见底的塔利班政权,这笔钱无异于沙漠甘霖。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边境也上演戏剧性转变,667辆满载货物的阿富汗卡车已在托克汉姆口岸积压三周,巴方突然放行:只需司机手写保证书即可通关,而瓜达尔港更是为阿富汗货轮亮起绿灯,一艘载着2万吨化肥的MV ASL ROSE号顺利靠泊。
而这些也与美国政策转向形成微妙呼应,毕竟特朗普政府撤销了对塔利班高官的通缉令,双方代表频频密谈,更是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可能借塔利班之手控制阿富汗石油出口,制衡俄罗斯能源政策。
可即便如此,对于阿富汗的现实困境远超纸面合同,毕竟从坎大哈港口到油田区区600公里,运输车队却要颠簸整整五天,而其中半数路段是连地图都不愿标注的坑洼土路。
而且赫尔曼德省的地下埋着更恐怖的遗产,在未爆地雷散布在勘探区,物探车只能蛇行绕道;昼夜40度的温差也让液压管白天软如面条,夜间冻成冰棍,维修工更是每月要更换三次配件。
再加上工地现场,柴油发电机的轰鸣昼夜不息,而每天仅发电成本就高达2万美元,滚滚黑烟中,输电线仍是图纸上的虚线。
尤其是苏联时期的地质资料更成致命陷阱,毕竟图纸标注的富油区,钻头下去尽是坚硬岩层,而且中国企业曾招募300名阿富汗青年培训三个月,结业考核时却仅40人能够独立操作设备。
还有就是撕毁合约,导致阿富汗每年预期的2亿美元石油收入化为泡影,经济重建计划至少推迟五年,虽然欧盟的救急钱虽解近渴,但是也难支撑长远发展。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3年01月05日关于中国正式获得在阿富汗石油开采权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阿富汗国际2025年06月17日关于塔利班因中国公司违反合同而取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石油交易的报道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