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嫁给亲姐爱过的男人,夫妻恩爱41年后,发现丈夫日记,悲愤自缢

在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凭借自身努力立足影坛。

她,就是于立群。

不仅如此,她还嫁给了当时知名的大作家——郭沫若,即便两人有着24岁的年龄差,但是彼此依旧相爱了40多年。

然而,命运弄人,在丈夫离世后,她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本日记,而那日记中的内容,将她的世界彻底摧毁,最终她悲愤自缢,香消玉殒。

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与郭沫若的相识

1916年,于立群出生在广西贺县的一个名门世家,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在当地颇具声望,母亲则是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于家家道中落,家境逐渐衰败,只能靠变卖房产和祖传字画维持生计,连孩子们的学费都难以负担。

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每至春节,便在街头摆起桌案,凭借一手漂亮的书法代写春联,而她辛苦挣来的钱,都用来供妹妹读书求学,姐妹俩的感情也愈发深厚。

1930年,14岁的于立群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入上海电影学校学习。

在学校里,于立群每日勤奋练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表演技巧。

她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得到了回报,出演了多部话剧和电影,以“黎明健”的艺名在影坛崭露头角,成为红极一时的女明星。

彼时,姐姐于立忱在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工作之余,两人常常相聚,像儿时一样亲密无间,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然而,1934年,于立群却突然接到姐姐自缢身亡的噩耗,她悲痛欲绝,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当时,于立忱留下了一封遗书:“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望着姐姐的遗书,于立群以为,姐姐是因为对家国苦难的无能为力而选择的自杀,满心都是对姐姐的怀念和对命运的不公。

失去姐姐后,于立群的生活陷入了灰暗,直到1938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于立群经人介绍,结识了郭沫若。

初见郭沫若时,于立群眼中的他,虽已年近五十,却依旧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独特的文人气质,让于立群的世界亮起了一束光。

郭沫若侃侃而谈,对时局的深刻见解、对文学的独到看法,都让于立群深深折服。

而郭沫若对于立群,亦是一见钟情。

随着抗日救亡活动的深入开展,郭沫若和于立群的接触越来越频繁。

然而,两人之间整整24岁的年龄差距,让许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面对这些阻碍,于立群也曾犹豫过、挣扎过。

她深知自己的选择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但爱情的力量让她最终下定决心,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与郭沫若走到了一起。

1938年,两人在武汉同居,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幸福下的隐忧

婚后,于立群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家庭与郭沫若的事业中。

她不仅要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务,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还要协助郭沫若处理工作上的琐事,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立群陆续为郭沫若生下了4子2女,而孩子们的降临,让于立群更加忙碌。

她每天要照顾孩子们的吃喝拉撒,还要在郭沫若创作时,为他提供安静的环境,准备好所需的资料和文具。

不仅如此,于立群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妇女们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棉衣、筹集物资,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的勇敢和坚定,也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赞誉,被人们称为“抗战夫人”。

然而,看似幸福美满的婚姻,却在1950年被一场意外打破。

当时,于立群正在家中忙碌,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她打开门,看到一位陌生的日本女子带着几个孩子站在门口。

女子神色憔悴,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我是郭安娜,我来找郭沫若。”

郭安娜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家庭表面的平静,原来郭安娜竟然是郭沫若在日本时期娶的一位妻子,不仅如此,两人还有着5个孩子。

此时的于立群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郭安娜遭遇的同情,也有对郭沫若隐瞒的愤怒。

她陷入了挣扎之中,她深爱着郭沫若,也珍惜这个家庭,但郭安娜和孩子们的存在,让她无法忽视。

她找到郭沫若,希望他能给郭安娜一个交代。

郭沫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向于立群解释,自己与郭安娜的婚姻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他爱的是于立群。

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于立群选择了原谅郭沫若,她深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

为了家庭的完整,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决定接纳郭安娜和孩子们。

然而,但却这件事还是在于立群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但是,生活仍在继续,她只能继续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

丈夫离世,惊天秘密浮现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料理完郭沫若的后事,于立群强忍着内心的伤痛,决定整理丈夫的遗物和文稿,希望能将他的思想和作品完整地留存下来,让后人铭记他的贡献。

一天,于立群在整理一个旧箱子时,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她还是一眼认出了那是郭沫若的笔迹。

她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日记,然而,日记中的内容却将她的世界彻底摧毁。

1934年时,姐姐于立忱患上了肺病,凭借《大公报》的津贴,她得以前往日本治病,而当时的郭沫若也因政治原因流亡日本,居住地与于立忱的住所相距不远。

因为憧憬郭沫若,于立忱选择上门拜访,没想到,这竟然点燃了两人爱情的火花。

于立群现在才知道,原来姐姐与郭沫若早在日本时期竟然是一对恋人,他们曾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而自己与郭沫若的相遇,竟也源于姐姐的缘故。

更让她痛心疾首的是,姐姐当年自杀的真正原因,并非如自己一直以为的那样简单,而是与郭沫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立忱在与郭沫若交往期间,曾怀有身孕,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爱人组建家庭。

然而,郭沫若却因种种原因,无情地要求她打掉孩子。

于立忱陷入了绝望与痛苦之中,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磨,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着日记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文字,于立群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了愤怒、悔恨与自责。

她不敢相信,自己深爱的丈夫,竟然是导致姐姐悲惨离世的罪魁祸首。

这么多年来,郭沫若从未向她透露过半点关于姐姐的事情,自己竟与“仇人”同床共枕了40年。

此时的于立群,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找不到一丝光亮。

一方面是对姐姐深深的愧疚,觉得自己背叛了姐姐,另一方面是对郭沫若的失望和怨恨,她无法接受自己所信任的人,竟然隐藏了如此可怕的秘密。

她不断地问自己,这些年的感情究竟算什么?自己在郭沫若心中,到底是真爱,还是姐姐的替代品?

她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终于,在1979一个寒冷的冬日,于立群最终选择了和姐姐一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在绝望与痛苦中,用一根绳索,告别了这个让她心碎的世界。

总结

于立群的离世,震惊了整个文坛和社会,人们纷纷为她的悲惨遭遇感到惋惜和悲痛,也对郭沫若的行为表示谴责和批判。

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从名门才女到影坛明星,再到郭沫若的妻子,她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和波折。

她为了家庭和爱情,默默付出了一切,却最终换来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于立群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奈,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如何珍惜身边的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夫妻恩爱   悲愤   年后   丈夫   发现   男人   日记   郭沫若   姐姐   家庭   爱情   日本   影坛   名门   不仅如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