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江门市政协十四届十七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围绕“建立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与港澳深产业联动,赋能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协商议政,凝聚共识,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江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磊出席会议并讲话,江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郑晓毅到场通报相关情况,副市长周佩珊等住江门的省政协委员受邀列席会议。
江门市政协十四届十七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围绕“建立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与港澳深产业联动,赋能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协商。
会上,郑晓毅通报了关于与港澳、深圳等产业联动发展,赋能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近年来,江门主动对接港澳、深圳等,在大广海湾经济区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与澳门共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与深圳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力争把大广海湾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江门将在大广海湾与深港澳探索跨境、跨市产业合作新机制,加快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包括探索与香港在制造绿色甲醇、生物航空燃料、塑胶回收再利用等开展市场化合作,与澳门加强在大健康、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与深圳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开展联合招商等。
随后,江门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汇报了有关“建立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与港澳、深圳等产业联动发展,赋能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情况。据介绍,本次调研结合当前江门与港澳深开展产业联动面临的瓶颈进行了分析,并前往成渝、长三角等地区,学习借鉴上述地区开展跨行政区合作机制构建、产业联动探索和港、产、城联动的经验,围绕常态化合作、产业合作、科技创新合作、基建配套合作、营商环境协同优化等方面建立新机制提出意见建议。
具体包括:聚焦与港澳深构建常态化合作架构,创新跨行政区产业联动合作模式,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加快跨行政区产业联动,例如加强与深圳“3+N+1”产业联动,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三大重点产业;重点聚焦深化跨行政区科技合作架构、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资金供给、加强科技人才的跨区域合作;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重点以“通道先行+港口补短”提升物流通道水平,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等。
张磊充分肯定了专题调研组的工作成效,并结合江门的实际,提出了要深刻认识跨区域产业联动的战略必要性,着力破解合作机制中的堵点难点,明确产业联动的重点方向,持续为深化合作联动建言献策等四方面工作要求。
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强化携手港澳深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抢抓“大桥经济”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江门以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为抓手,深化与港澳深创新联动、产业联动、通道联动、平台联动等,推动江门与港澳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加快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政协新的更大贡献。
张磊提出,“十五五”时期是江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力跃升的关键时期,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足江门实际,着眼长远、深入研究、集思广益,主动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要聚焦重点领域,围绕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等协商建言,助力江门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要广泛凝聚共识,依托常态化走访委员企业机制,深化企业走访服务,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委员政治素养,切实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提高履职能力水平,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事项,增补梁红武为政协第十四届江门市委员会委员。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杨双云 王睿
【作者】 黄烨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