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站起来了!首个万亿城市即将登场,却不是省会城市?



“振兴东北”这四个字,东北人念了整整二十二载,如今看来,这回真不是喊口号,老工业基地就要挺直腰杆站起来了!


2003年10月,国家就将振兴东北的计划,发到公告之中。


东北曾是“共和国长子”,给国家攒下工业、农业、安全三大家底,如今大家最盼的,就是这位老大哥的经济也能再次回到巅峰。


2024年,大连、沈阳已同步逼近万亿关口,大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16.9亿元,沈阳达9027.1 亿元。


尽管2024年数据尚未最终锁定,大连已明确释放冲刺信号。



Q3 成绩单一出,大连 7248 亿在手,增速直接把一批“万亿俱乐部”老会员甩在身后,按这个发展架势,2025 年冲万亿基本提前锁局。


属于东北终于迎来高光时刻,大连率先撞开万亿大门,沈阳排队在门外热身,下一个撞线的还会远吗?



2006 年上海率先撞线万亿 GDP 后,18 年里全国陆续“打卡”万亿俱乐部,如今万亿城市的会员已扩容到 27 座。


而这27个城市无疑分布在内陆和沿海地区,东北三省作为北方三大省,一直都未有一个城市实现万亿的突破。


这回大连能“出圈”,一是靠老天赏饭,三面环海的地理王牌,二是靠自己多元产业提前排兵布阵,两把好牌一起打,想低调都难。


大连卡在辽东半岛尖儿上,是东北唯一“三面见海”的城市,天生自带深水良港,海运条件直接拉满。


大连拥有整个东北独一份的“国际枢纽港”,甚至对接东北亚的“一带一路”都要从大连经过。


2024年,大连港交出的成绩单是:进出口贸易额4496.7亿元,集装箱吞吐量540万标箱。



这样的超强吞吐能力,即使放在国际,也能排在全球第四的位置。


如果说港口的营收,是大连的底气,那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的双结合,就是助力大连腾飞的最强翅膀。


早在1993年,大连就布局石化加工,到了2006年,年炼化原油能力已突破千万吨大关。


2014年起,大连长兴岛工业区就被盖章升格为“国家队”,扛起国家级石化基地的大旗。


这一举措不仅让大连在整体的石油加工上,形成了更具规模化的产业加工链,也更有助于从传统加工到创新研发的产业升级。


其中恒力石化作为产业园区的明星企业之一,已在工业产业园累计投资超3000亿元。



一边帮大连的老工业“换挡升级”,一边自己猛冲产值,2024 年直接创下2359.5 亿元产值。


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大连也是一直紧盯时事,新兴产业刚冒头,就开始了提前“卡位”布局了。


早在2000年左右,就引入英特尔等企业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并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等园区建设。


如今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的东风之下,每年也能为大连带来高达千亿的营收。


与此同时,甚至在新能源、核电、储能、医药等众多领域,大连都率先走在建设的一线。


在最近国家发布的十五五的相关规划中,提到的对化工、船舶等多方面的发展内容里,大连都精准地踩中了下一阶段的发展风口。


可以说大连的万亿城市突破,不仅是实至名归,未来的发展更是不可限量。




一直以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被大家亲切地冠以“东北F4”之称,大连的脱颖而出,无形中也让其他三座城市倍感压力。


但对于沈阳来说,虽然已经摸到了万亿的门槛,可要真的跨过那一步,确实也不太容易。


首先在产业结构上,沈阳一直依赖的都是汽车制造这一项产业。


华晨宝马大东、铁西两座整车厂,如今已是沈阳工业底盘里最稳的“压舱石”。



其中大东工厂是宝马全球第二大工厂,而铁西的工厂虽然略小,生产量却也能排到全球第五。


两大工厂加起来一年的产量,占据了宝马全球三分之一的生产份额。


而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各大燃油车的销量一直是一滑再滑,也就间接导致宝马汽车的产值和出口相继受损。


这也就让沈阳以汽车制造为主的营收严重下滑,2025年前三季度,沈阳的宝马工厂的生产量,就下降了超过45%,以至于工业增加值连续出现负数。


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沈阳相比大连就略显后知后觉。


宝马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起跑”晚了点,直到2023年才在沈阳落子布局;眼下产业链还在搭架子,动能没完全释放,城市和企业都还没尝到甜头。


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风口再猛,沈阳想短期内攒出能打的全产业链,都还得再蓄蓄力。



宝马新能源的全面发力,沈阳的经济增速大概率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对于沈阳来说,已经走到了万亿城市的门槛,可对于东北剩下的两大城市,长春和哈尔滨来说,要走的路就更长了。


产业结构单一,可以说是东北城市的"通病"。


长春同样是高度依赖汽车制造的城市,汽车产业的营收占据城市经济总量五分之一。


且汽车制造的方向也都是燃油车为主,如今在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


并不突出的第二、三产业,也并不能给长春的经济带来突出贡献。


而对于哈尔滨来说,工业基础几乎排在F4中的最末位。


哈尔滨市人口外流现象最为突出,也是全国唯一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会城市。


人口要素的持续流失,已成为制约其经济恢复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整个东北来说,曾经的一枚枚耀眼的徽章,都成了今天困住自己的枷锁。


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也是国内早期的工业中心,有效地推动了国内航空等交通建设的发展。


长春一汽妥妥的汽车界的“黄埔军校”,早在1985年就往外“输送”了1.8万干部和技术骨干。


在当年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的背景下,这1.8万名技术骨干,犹如播撒在全国各地的“火种”,支撑起各大汽车项目的起步与拓展。


而沈阳作为新中国工业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一五”期间,就已经开始承接工业生产。



众多“全国冠军”沈阳几乎拿到手软: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架喷气飞机、第一炉钢水……统统在这里下线。


大连今天的造船、运输、石油加工的全产业升级,也是因为有20世纪的积累,才有今天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三省承载了全国70%的工业体量,堪称国家工业化的奠基石。


毫不夸张地说,今日中国工业的“地基”正是依托东北这块“钢板”浇筑而成。


而今天中国工业实力,已然成为全球制造的天花板,大到上天的火箭,小到一个螺丝钉,中国都有全部的生产能力。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让人工智能、新能源发展、造车、造船等众多产业百花齐放。



对于今天的东北来说,既为曾经的成绩骄傲,也为今天中国的发展而自豪,同样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具信心。


东北拥有最包容一切的土地,和更加快速地学习能力,当全国高精尖技术反哺到东北的土地时。


黑龙江结合数字发展,开发出了冰雪经济、智能农业、乡村经济等全新产业。


吉林本土企业研发出的吉林卫星一号,是中国首个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该卫星不仅对农业检测、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发展提供了帮助。


近期发布其拍摄的台湾地区高清图,更是在互联网上火出圈。


辽宁以沈阳为中心,研发的半导体设备,在国际高精密设备圈同样可圈可点。


可以说,一个万亿的大连发展起来了,后续的东北城市也始终在努力发展。


给足了东北发展的时间,这片土地上也同样能长出奇迹。


-END-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东北首座万亿城市,只差“临门一脚”?》

2.凤凰网财经:《1亿人,为何没有一座万亿GDP城市?》

3.城市进化论:《城市24小时 | 东北首个万亿城市,终于要来了?》

作者:裴不了

编辑:歌

#头条深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财经   城市   省会   大连   新能源   工业   宝马   长春   中国   产业   哈尔滨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