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最大赢家已出现?特朗普没想到,订单全被盟友抢走了

前言

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特朗普当年挥舞关税大棒时,自信满满,觉得这是压制中国制造业、夺回美国经济主动权的王牌手段。

可几年下来,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中国没被击垮,反而在产业链和市场多元化上越走越稳。

美国企业和老百姓反倒被高关税拖累,面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怨声载道。

而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原本被特朗普视作“铁杆盟友”的国家,却从中截胡了生意……

“闷声发财”的澳大利亚

当美国大豆、牛肉、葡萄酒这些传统出口品被中国加上关税,价格失去竞争力后,谁能第一时间补位?答案就是澳大利亚。

中国市场庞大,而且长期依赖稳定供应,在大豆、牛肉领域,美国一退,澳洲立马顶了上去。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谷饲牛肉出口猛增了36%,单月出口量超过一万吨,占了总出口的三分之一。

而本来因为中澳关系紧张被限制的葡萄酒和大麦,也随着壁垒全部解除,重新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农产品,能源和矿产更是扮演了关键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与矿产资源进口国,铁矿石、煤炭、天然气这些大宗商品只要有需求,供应商的销量就不用愁。

原来部分由美国供应的煤炭,在关税背景下价格直线上升,中国企业转向澳大利亚比价后发现更划算,于是订单全跑到澳大利亚去了。

液化天然气更是如此,中国在能源多元化的背景下不断加大从澳大利亚的进口力度,使得澳洲能源对华出口成为整个经济的“压舱石”。

从宏观数据看,2024年中澳贸易额高达2100亿美元,光是2025年上半年就突破了600亿美元,相比周边一些国家可谓逆势上扬。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迅速与中国修复关系,取消了莫里森时期留下的各种贸易摩擦。

2023年大麦关税被解除,2024年葡萄酒、龙虾的出口通道全面恢复,这等于是给了澳大利亚企业安心吃螃蟹的机会。

加上中澳自贸协定已经实施十年,不少商品早已进入零关税通道,比如蜂胶、鱼油这些在中国消费市场非常受欢迎的健康品,价格相较其他国家低20%-30%,自然更具吸引力。

连清关手续都实现电子化,大大缩短了到货时间,这种便利化条件让澳企在竞争中占了不少便宜。

更妙的是,美国居然还给澳大利亚打了“助攻”。特朗普搞全球10%关税,但对澳大利亚却网开一面,远低于对日本和欧洲的税率。

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是“五眼联盟”核心成员,美国在亚太战略中需要它站队,而且本身还依赖澳洲的稀土资源来维持高科技产业链安全。

在这种地缘绑定的情况下,澳大利亚一边享有美国盟友待遇,一边拿下中国市场“缺口红利”,左右逢源,是最大的意外赢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澳大利亚能接住这波红利,而不是其他美国盟友?

为何是澳大利亚?

这其实要从它的经济结构说起。

澳大利亚国土辽阔,资源储量惊人,锂矿占全球一半以上,铁矿石供应全球30%。

然而,人口稀少、内需市场有限,这种先天条件决定了它只能走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

而中国正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两者在结构上天然互补:澳大利亚要出口资源求生存,中国需要稳定供应来维持制造大国地位,这就是最稳定的合作。

对比来看,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经济关系更像是“买少卖多”。

美国不需要太多澳洲的原材料,反而高价向澳洲推销军事装备和科技产品,长期形成逆差。

澳大利亚经济上的真正利润点,其实更多来自中国市场。

也正因为如此,阿尔巴尼斯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在经济上“跟风”美国,反而有动力去修复同中国的关系。

实际上,眼下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其实是对前任莫里森的一种反思。

当年莫里森跟随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大打“脱钩”牌,结果中国反制措施迅速见效,煤炭大规模积压、葡萄酒厂库存爆棚,农民和矿工的不满情绪几乎要让政府下台。

阿尔巴尼斯上任之后,立刻调整战略,强调要让中澳关系“回到正轨”。

事实证明,这一务实路线收效显著。被搁置的订单重新回流,企业恢复盈利,市场规律用现实狠狠打脸那些纯靠政治喊口号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在地缘博弈中也采取了所谓的“缝隙生存术”。

它在安全上靠美国,不断参加与美国、日本的南海联合军演;但在经济上,又牢牢抱住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

比如一边派军舰在南海刷存在感,一边与中方敲定液化天然气几十年的长期供货合同。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只要能从中美两边获取好处,它就把风险降到最低,也难怪成了最大赢家。

不过,一个问题不能回避:澳大利亚的繁荣能持续多久?

繁荣背后的隐忧

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安全上又要紧随美国脚步。

这种“两头下注”的做法,在短期内能带来好处,但一旦中美在台海或南海的紧张局势升级,澳大利亚就很可能被逼迫“选边站队”。

从现实动作看,澳大利亚并非完全无私。

比如在关键矿产领域,它跟随美国出台所谓《关键矿产战略》,限制中国企业投资本国稀土矿,这显然是在对华设置隐性障碍。

但同时,它又不得不依赖中国市场来消化煤炭和铁矿石。这种“左右手互博”的矛盾,会让澳大利亚未来的政策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其实,美国作为盟友,也未必可靠。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一向反复无常,说变脸就变脸。今天给澳大利亚豁免,明天可能就因国内政治需要,又把矛头对准盟友。

似的例子早有前车之鉴,比如美国和欧盟此前还因钢铝关税、船舶靠港费用打得不可开交。

澳大利亚若把未来寄托在美国的“盟友豁免”上,无异于抱薪救火。

从长远看,澳洲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提出警告:“不要总指望美国的安全伞,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最稳妥。”

深化与亚洲的合作,尤其是紧抓RCEP的机遇,可能才是让澳大利亚真正走向稳定发展的唯一出路。

倘若还一味在阵营对抗之间摇摆下去,“今天的最大赢家”很可能沦为“明日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

海外网:《澳媒:澳政府应退出美英澳安全伙伴协定》2025年8月28日

新浪财经:《中澳油菜籽贸易有望破冰:五年僵局或将迎来转机》2025年7月17日

凤凰网新闻:《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中澳贸易额至少是澳美十倍》2025年7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财经   中美   盟友   关税   赢家   没想到   订单   澳大利亚   美国   中国   澳洲   中国市场   尼斯   南海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