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理人破防实录 话题下,一条视频正在小红书疯传:
上海永康路某咖啡店主理人,因顾客一句“服务员,加水”当场黑脸,甩下一句“我是主理人,不是服务员”后转身离去,留下尴尬的顾客和满屏的问号。评论区瞬间炸锅:
“主理人?主‘不理’人?”
“现在没个‘主理人’title都不好意思开店了是吧?”
“主理人”,这个刚刚入选“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标签,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口碑大挑战。从众星捧月到全网玩梗,它为何跌落“神坛”?
一
从潮牌到小店:主理人标签“通货膨胀”了?
“主理人”这词,从出生起就带着光环。
它可不是普通“老板”或“店主”,最初诞生于潮流圈和设计师品牌(如日本里原宿文化、国内早期潮流单位),意味着集创意大脑、品牌灵魂、运营操盘手于一身。
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主理人代表的独特审美和态度,是一种文化认同。
(图片来源:小红书@中意)
符号消费时代,人们乐意为商品背后的意义和情绪买单——追求小众、标榜个性、寻找归属感。“主理人”这个自带独立精神的标签,完美契合了这股潮流。
于是,从独立咖啡馆、精酿酒吧、中古买手店,到街角的花店、烘焙坊,“主理人”称谓如野火燎原,仿佛贴上它,店面就镀上了“与众不同”“有腔调”的金边。
二
体验滑坡,“主理人”滤镜碎了?
有些“主理人”口碑崩塌,锅不在名字本身,而在名不副实的体验塌方。
有些主理人喜欢“教育”消费者, 某知名中古店主理人因在社交媒体“教育”顾客“不懂Vintage别乱问”引发众怒:消费者是来买东西,并不是来上鉴赏课的。
有些主理人则是高冷得不理人,个别咖啡店和买手店将“主理人”等同于“拒绝基础服务”,把沟通门槛拉得很高,而消费者呼唤“服务员”却成了冒犯。
有些主理人设置了隐形门槛和“审美税”, 比如店铺设置最低消费、预约制、禁止拍照等规则。
不少主理人并无独特理念或过硬产品,仅把标签当作营销噱头。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这本质上是一场语言的“过度陌生化”。用“主理人”替代“老板”,本意是制造新鲜感和区隔。但当形式大于内容,消费者的心理落差足以让这种话语包装打上折扣。
三
破局之道:撕掉标签,真诚才是必杀技
玩梗归玩梗,回归本质,品牌打动人心靠的不是头衔,而是实打实的温度与价值。
“主理人”不是万能灵药。先问问自己:你的核心创意、独特产品、不可替代的服务究竟是什么?称号只是锦上添花。
再酷的理念也需要落地到良好的基础服务体验。及时响应、耐心解答、满足合理需求,是做生意的本分。别让“主理人”成为疏远顾客的借口,
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作者:余函轩
编辑:尹珮瑶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