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见面会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介绍,自己是一名极地工作者,曾先后担任过“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船长,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参加过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任务。他谈到,参与极地考察需要远离祖国和亲人,要与各种恶劣的气候作斗争,支撑他们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来自信仰的力量。
“提到南极科考,大家应该非常感兴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这项工作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充满了危险。”赵炎平介绍,在担任船长期间,自己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但是这份工作不仅是为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以及科考站建设提供了保障,还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海上实验室,他们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赵炎平还有幸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设备调试等相关工作。“雪龙2”号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模式。见面会现场,赵炎平带来了“雪龙2”号的模型,是1:300的。这艘船总长是122.5米,宽度是22.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5000吨,具备首尾双向破冰的能力,能以2到3节船速连续破冰1.5米+0.2米积雪。
赵炎平表示,极地国际合作是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和充分体现。在参加极地工作二十年来,他多次参与了极地科研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在“雪龙”号工作期间,赵炎平参与了为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南极科考站运输考察物资合作任务。“有一次是南极救援,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2013年12月25日,‘雪龙’号正在南大洋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我们收到了一艘遇险船的信号,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尽己所能,考察队果断决策,立即暂停考察任务,前往救援。当时我担任的是‘雪龙’号第二船长,我积极配合船长操纵船舶,勘察遇险船四周的现场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营救措施等。”赵炎平介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己和同事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将遇险船上的52名乘客顺利转运到安全地方。
赵炎平谈到,参与极地考察需要远离祖国和亲人,要在惊涛骇浪中把向,在重重海冰中突围,在极夜苦寒中坚守,还要与各种恶劣的气候作斗争。支撑他们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来自信仰的力量。
他认为,极地考察40年,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依靠的正是一代一代极地工作者这种信仰的力量,勇斗极寒、拼搏奉献。回顾这些年的极地工作,每位考察队员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付出,离不开亲人的支持。很多考察队员因为常年奋战在极地一线,有的十几年未在家过春节,有的孩子出生不能陪伴在身边,有的甚至父母去世了都没法见上最后一面。“每位考察队员都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为祖国的强盛而效力,为造福人类而付出。”
记者:李运恒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