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看到许多大媒体,对一位过世的外国史学家用过誉的语言进行悼念,感到有些好奇,自己孤陋寡闻,过去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史学家的大名,怎么过世了,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了呢?
于是赶紧恶补一下,大致了解了这个史学家的成就和过往。原来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家之一,那些著作我也没有读过,也无法进行评价。但看到这个史家的一些言论,有人在批评。
例如史家的这段话:“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有人就批评说:他只认同一个抽象的“文化中国”,而不认同一个具体的现实中国,是在玩弄诡辩术。这种批评我看是有道理,没有“点”与“面”,何来什么“文化体”?
还有这一段:“我到五十岁才拿自己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我觉得不能盲目地爱国,我发愿关怀全世界的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只有人类社会全体和个别的个人,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国和族,及各种共同体,都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真实的存在。”有人对此也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在解构国家和民族,解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我觉得这种批评也对,史家的说法虽然没有直抒胸臆,一种怪怪的欲说还休的样子,但还是能透露出真实的用意,到底要表达什么。
有大媒体这样悼念这位史家的辞世:“一生求索,为文明寻路,为青年点灯!”史家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能为文明寻什么路?能为青年点什么灯?恐怕就是黑灯瞎火。
一个史家的辞世,在合适的圈子里悼念人之常情,但一些大媒体的“过誉”显得不太合适,应该对照自己的身份看看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