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岂能沦为商家“唐僧肉”| 顶端快评

顶端新闻评论员 秦园园

近日,“育儿补贴尚未到账、母婴用品涨价先行”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育儿补贴政策,本是国家为缓解家庭育儿压力、释放生育友好信号的暖心之举,却因部分商家的趁机涨价,让政策善意大打折扣。

有家长算了一笔奶粉账: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平均到每月为300元,在不计算其他支出的前提下,仅奶粉一项涨价就几乎用掉了大部分补贴。纸尿裤涨价幅度同样明显,某品牌铂金装纸尿裤XL码(96片)在电商平台售价一度涨至204元,而网友称此前长期购买价格多在133元左右。商家“吃相难看”的背后,是精准的商业算计。

婴幼儿对奶粉、纸尿裤等商品具有高度依赖性,家长即便不满涨价,也难以轻易更换品牌。这种“不得不买”的困境,让商家得以在政策窗口期肆意抬价,将惠民政策异化为“唐僧肉”,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家的涨价行为不仅消解了育儿补贴的实际效用,还可能动摇公众对生育政策的信任。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完善生育支持体系,从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到生育津贴、医保报销,全方位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然而,当家长满心期待的补贴被商家涨价“抵消”,实际育儿负担并未减轻,这将直接削弱生育友好政策的引导效果,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育儿补贴不是商家的“唐僧肉”,而是家庭育儿的“雪中炭”。育儿补贴承载着国家对家庭的关怀,是提振生育信心的重要支撑,政策善意不容任何形式的消解。商家应守住社会责任底线,诚信经营,而非将政策红利视为牟取暴利的机会;监管部门要织密价格监管网络,加大对母婴用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趁机涨价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形成有力震慑;消费者也应提升维权意识,积极举报不良商家的“薅补贴”行为,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多方合力守好“补贴钱袋子”,每一分补贴都能落到实处,真正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让生育友好的政策温度传递到千家万户。

来源:顶端快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育儿   商家   政策   友好   奶粉   家长   评论员   家庭   国家   母婴   善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