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湖北武汉某高校学生樊同学的经历让全网哗然——原本预算300元的烫发剪发,最终竟被收取1万元天价费用。理发店坚称“所有项目明码标价”,但这场看似合规的交易背后,暴露出的是美容美发行业精心设计的“消费围猎”陷阱。

消费陷阱的“三重伪装术”
当樊同学踏入理发店时,一场针对他钱包的“精准围剿”已然启动。第一重伪装是“需求创造”:店员以“头发毛躁”“造型不够立体”为由,将简单的剪发需求拆解成头皮检测、发质修复等七个项目,每个环节都埋着价格地雷。第二重伪装是“半成品绑架”:当部分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店员突然宣称“中断会影响效果”,迫使消费者不得不继续掏钱。第三重伪装是“术语迷雾”:“纳米分子修复”“头皮抗衰护理”等模糊概念,让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判断其实际价值。

这种套路绝非个案。从西安11800元的创始人剪发服务,到杭州强制消费1.7万元的理发纠纷,美发行业正将“明码标价”异化为宰客工具。价目表上每个项目后那个刺眼的“起”字,就像狩猎者布下的绳套——消费者永远不知道最终要支付的数字会膨胀到何种程度。
法律漏洞下的“价格游戏”
《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需“明码标价”,但现实中的执行标准早已被钻得千疮百孔。理发店的价目表往往只标注单项价格,对组合项目的叠加规则讳莫如深;所谓“高端护理”既无成分说明,也无效果验证,却敢标出堪比奢侈品的价格。更讽刺的是,当消费者质疑时,商家只需轻飘飘一句“自愿选择”就能脱责。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刘波律师指出,明码标价绝非免责金牌。法律要求的“明码”,必须包含服务项目、计价单位、收费标准等完整信息,而非用笼统术语糊弄消费者。当店员不提前告知总费用、不解释项目实质时,所谓的“明码”早已沦为遮羞布。
行业畸变:从手艺活到杀猪盘
美发行业的两极分化令人心惊。一边是西安某品牌将创始人剪发炒至11800元,预约排到三天后;另一边是10元快剪店靠薄利多销席卷全国。这种撕裂背后,是行业逻辑的根本异化——理发师不再靠剪刀说话,而是靠话术宰客。
在杭州,部分理发店为维持高利润,不仅支付高昂店面租金,更给员工灌输“销售至上”理念。有从业者透露,新入职员工要接受长达两周的话术培训,学习如何将50元的普通剪发包装成500元的“造型设计”。当技术价值让位于营销套路,消费者走进理发店时,本质上已成了待宰的“人形钱包”。

破局之道:让标价回归常识
要终结这场荒唐的“剪发军备竞赛”,仅靠消费者警惕远远不够。监管部门需建立更细致的标价规范,要求商家公示项目具体内容、耗时及效果依据,禁止使用误导性术语。对于强制消费、半成品绑架等行为,应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实施惩罚性赔偿。
更关键的是重塑行业价值观。理发本质是技术服务,不是玄学营销。当西安的创始人忙着用万元剪发打造个人IP时,那些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剪发收费30元的普通理发师,或许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脊梁。明码标价的前提,是价格本身不背离常识与服务本质——否则,再醒目的标价牌,也不过是商业欺诈的遮羞布。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