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总绕不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本书。1938年5月底到6月初,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了这篇东西,7月份正式在《解放》周刊上登出来。全书五万多字,分析得头头是道,直接戳破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两种极端想法:一个是“亡国论”,觉得中国打不过日本,早晚完蛋;另一个是“速胜论”,以为日军一打就趴下。毛泽东直截了当说,抗日战争得是持久战,中国最后肯定赢,但过程长,得一步步来。
这书的核心,就在于它把中日两国的情况掰开揉碎地比了比。日本是强国,军力装备牛,但它是侵略者,战争性质不正义,小国资源有限,国际上也没多少帮手。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正义在手,进步力量在增长,国际援助会越来越多。毛泽东把战争分成三个阶段:先是战略防御,日本进攻猛,中国守着;中间战略相持,双方拉锯,中国慢慢积蓄力量;最后战略反攻,中国转守为攻,把日军赶出去。他特别强调,胜利靠的不光是正规军,得靠全民动员,军民一条心,尤其是游击战,得在敌后到处开花,让日军顾头不顾尾。
书一出,在国内炸了锅。国民党那边,白崇禧先看到,觉得这是克敌制胜的宝贝,赶紧推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完后,对身边人感慨,说毛泽东这人真有两把刷子,是个战略天才。国民党军委会还下令全军学习,当成抗战指南。冯玉祥自掏腰包印了三千本,发给西北军官兵,大家读完后,抗日决心更稳了。蒋经国也反复读了好几遍。国际上,罗斯福说这书给中国抗日指了明路,丘吉尔放书架上显眼位置,斯大林让人译成俄文,放在办公室,苏联打德国时还翻翻。可见,这书不光在中国管用,全球都认可。
现在说说日军那边。为啥他们知道了这书,还不改侵华计划?其实,日军情报部门早盯上毛泽东了。1937年3月,日本《外交时报》就登过毛泽东1936年跟斯诺的访谈,里面已提中日战争会持久,日本媒体还嘲笑说荒谬,日本军力强,灭中国分分钟。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两个月后,日本杂志《改造》用大篇幅译介,但删了不利日本的部分,态度是轻蔑。其他媒体也跟风报道,大多不屑一顾,说中国在做梦。
日军高层呢?部分人注意到了。像特工中西功,结合这书写了《中国抗战力调查报告》,分析日军按原计划走,很可能败。他还去关东军、陆军省、华北派遣军演讲,结果那些军官不反思,反而嚷嚷要杀了他。日军大本营收到过改变计划的建议,但没采纳。为啥?一是因为日军已骑虎难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们快速占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投入巨大,部队深陷中国战场,补给线长,撤不出来,改计划等于承认失败。
二来,大多数日军将领傲慢,自以为军力碾压中国,不信毛泽东的分析。1939年后,日军在中国增兵,但进攻慢了,吃了几次败仗,像台儿庄战役,丢了不少人。1940年1月,东京朝日新闻社论承认日军陷入持久战,转载了书的部分内容。但军方很快管制舆论,7月禁止相关报道。
内部研究倒没停。日本派人专门分析这书,搜集情报。1940年代初,远藤三郎中将向上级提过调整进攻节奏的报告,但被驳回。冈村宁次和天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研究过,但战争机器已全速转动,停不下来。改计划可能败得更快,除非彻底停侵华,那不可能。有的历史学家说,日军1941年南下东南亚,抢资源,就是间接应对持久消耗,因为毛泽东分析得准,日本经不起长战,得补给才行。但侵华计划没变,继续增兵华北,推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
到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和大陆战场都败退,北京大使馆情报室才译全书,但晚了。中国已进入反攻阶段,豫湘桂战役后,日军节节败。1945年8月,日本投降。整个过程,跟毛泽东预言的一样走下来。蒋介石胜利后,对心腹说,日本明知阳谋,却改不了计划,这正是毛泽东厉害的地方。这书是阳谋,公开透明,日军想破解,得放弃侵略,可他们不肯。
回顾起来,这书不光是军事指南,更是思想武器。它让中国人明白,胜利不是天上掉的,得靠自己努力,军民合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按这思路,在敌后建根据地,开展游击,百团大战破坏日军铁路,消耗他们。国民党正面战场也顶住了压力,几次长沙会战、鄂西战役,拖住了日军。国际援助来了,美国飞虎队、苏联出兵东北,都帮了忙。
为什么日军不改?说白了,自大加深陷。初期胜仗让他们膨胀,不信中国能翻盘。后期想改,已无力。毛泽东这阳谋,戳中日本弱点:资源不足,国际孤立。日军情报知道,但执行层不重视。像中西功的报告,被当耳旁风。军方文化就这样,狂妄,忽略战略深度。
这事就跟打牌一样,日本手牌好,但出牌急,摊子铺太大。中国牌差,但拖着打,慢慢磨,民众支持源源不断。日本想改牌型,已没机会。毛泽东这书,像张明牌,告诉大家怎么玩,日本看懂了,却改不了自己玩法,最终输光。
历史证明,这书的影响远超抗日。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用得上军民合一、持久思路。蒋介石退台湾前,还感慨这阳谋无解。今天看,战略思维永不过时,面对复杂局面,得分析敌我,靠群众,步步为营。
日军不改计划的根子,在于侵略本性。毛泽东分析准,日本小国野心大,资源跟不上。1937年占东北,1938年武汉会战后,转相持,本该警醒,但继续南进,分散兵力。太平洋战争一开,更拉长战线。1943年后,中国敌后战场转攻势,游击队到处袭扰,日军补给断,士兵士气低。1945年原子弹、苏联出兵是压垮稻草,但基础是持久消耗。
蒋介石的评价中肯,他承认毛泽东战略高明。国民党虽有贡献,但没系统理论指导。蒋介石1937年庐山讲话提持久,但没分阶段,没强调游击全民。毛泽东补了短板,让抗战有方向。
这书让中国人从迷茫中醒来。日军不改计划,自食苦果。历史教训:战略得实,不能自大。接地气说,毛泽东这招,公开摆那儿,日本跳进去,出不来。厉害就厉害在这儿,无解的阳谋。
更新时间:2025-09-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