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七分饱错了?医生建议:过了60岁,吃饭要尽量做到这5点

午后阳光洒进老李家的小院。他刚从社区食堂回来,满脸苦恼地嘀咕:“医生说吃饭别老撑着,可该吃多少才对?”

老伴笑着接过热汤:“新闻都说‘七分饱’好,不会有错吧!”可每次体检,血糖和血脂还是让他不太放心。难道“七分饱”真的是硬道理?还是中老年人的肠胃,早已和年轻时不同了?其实,很多人都对吃饭“几分饱”一知半解。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那些状态好的长辈,吃饭方式往往都有“窍门”。到底“七分饱”对不对?年过六旬后,吃饭到底该遵循什么原则?

医生们的建议,或许能帮你打开困惑之门。吃饭“七分饱”真的适合中老年人吗?医生怎么说。“七分饱”这个饮食理念,近年来非常流行。不少健康养生平台、科普文章都将其视为“防老、防病”的金科玉律。

但事实上,这一理念更适合青壮年人群,能够帮助控制体重、减少代谢负担。但对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身体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医生表示,老年人基础代谢减少,肌肉量流失,胃肠消化能力变弱。如果长期吃得过少,容易导致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最终引起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增加跌倒和慢病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群体肌少症患病率高达30%以上。另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老年人主张营养均衡,防止“低营养”“少吃多病”。

对于不少高龄老人来说,过于刻意“七分饱”,结果可能肥胖没防住,反而造成营养不良、气色差、精神疲乏甚至骨折风险增高。医生们更建议:合理控制进食量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吃什么、怎么吃、吃多细、吃得巧”。

吃饭“适量”是基础,但具体做到以下5点,身体或会出现积极变化。

三餐规律,尽量少吃夜宵。

哈佛大学一项面向中老年群体的长期追踪研究表明,三餐定时进食可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14.7%,而晨晚餐间隔过长、夜宵频繁,会显著增加血糖波动概率。中老年人宜保持规律饮食,做到早餐不马虎、午餐有蛋白、晚餐不油腻。

适量优质蛋白,别怕吃点肉。《老年肌少症防治专家共识》强调,每日至少摄入每公斤体重1-1.2g蛋白质,过于限制主食和肉类,极易导致肌少症发生。适量瘦肉、鱼虾、蛋奶、豆制品搭配,更有利提升免疫力。

每顿八分饱,关注自身感受,“硬餐”配“软菜”。“八分饱”更贴合老年人需要。老人咀嚼力衰退,建议每餐可尽量多选烂面、杂粮粥、炖菜等易咀嚼、易消化食物,方便营养吸收,同时减少胃肠负担。

多样化蔬果,防止微量营养素缺乏也是必须的。数据表明,中老年人群铁、钙、锌及维生素A、C缺乏比例高达28.3%。餐桌上应有深色蔬菜、南瓜、胡萝卜、西红柿等,每天水果以200-300克为宜,补足膳食纤维。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指南》指出,细嚼慢咽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13.2%,同时减少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因此,认真细嚼慢咽,延长进食时间至20分钟以上,吃饭期间专注进食,避免边看电视边说笑,让胃肠负担减轻、营养吸收更充分。

一旦日常把上述5个细节落实到位,很多老年人常见的体重波动、乏力、便秘、腹胀等问题都会得到明显改善。少了饥饿感和餐后的负担,也有利于生活质量提升。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老年肌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营养膳食指南》

《中老年慢病饮食管理建议汇编》

《哈佛大学三餐时间与代谢健康研究报告》

《中老年食品多样化及微量元素缺乏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医生   建议   中老年   营养   老年人   中老年人   哈佛大学   膳食   血糖   胃肠   老年医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