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限,没有良好的创业条件和背景,社会劳动力技术落后且资产不够。如果没有殷实家底,很难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经商,普通老百姓想出人头地就只有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这一条路。古代穷人的地位极低,若是中举后此后就能平步青云,身份大转变。只是这条科技之路异常艰难,若不中举很可能一辈子一事无成。
范进只是个出身贫困的穷书生,经常遭到街坊邻居的讥讽嘲笑,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读书和考取功名的梦想。寒窗苦读不过是为了改善生活现状和质量,也为了不再让妻子母亲饿肚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范进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举人,曾经嘲笑过他的人都对范进刮目相看,改变了原有固执刻板的印象。
只是听到来报喜的官员宣布喜讯后,范进始终不敢相信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此前他努力了无数次,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就逐渐失去信心了。就算真的有好运降临也会怀疑真伪,正所谓否极泰来,范进的成功得益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无论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好是坏,范进始终坚持信念,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明。
可接连多次失败的范进已经心灰意冷了,他实在无法接受成功后的心理落差。得知喜讯的那一刻范进异常激动,多年来的努力都有了回报,未来也终于能过上平步青云的日子了。但由于过分激动导致情绪上头,范进神经错乱了,开始对着周围人胡言乱语起来,行为举止宛若癫狂,着实把亲朋好友和来看热闹的人吓得不轻。
直到老丈人给了他一巴掌,被打懵的范进才清醒过来,找回理智变回正常人。在中举前面对身强体壮的老丈人胡屠夫,范进表现得唯唯诺诺,无论怎么抱怨都一声不吭。而胡屠夫在得知范进中举的消息后,一改往常对他冷嘲热讽的态度,开始轻声细语的阿谀奉承范进。《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笔下的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清代短篇小说。
他没有直白表述范进性格上的缺陷,而是利用夸张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刻画了主人公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的喜讯后,激动到癫狂的丑态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卑劣丑陋的人性,是对阴暗现实的批判和讥讽。从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变成身份尊贵的举人,居然还要靠老丈人的一巴掌,属实是戏剧性十足了。
作者意在表达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而考试体系也是逼疯范进的主要原因。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想要中举需要先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道关卡,考试难度也是层层递增的。其中院试是每三年举办两次,一次失败可能就需要等一年多的时间。每在一个关卡被淘汰就需要重来一年,范进接连通过三场考试才能参加乡试,成绩优异的人才能被赋予。
秀才相当于当代的研究生学历,如果想要当官还需要再参加其他考试。而举人不仅学历和能力都比秀才更高,中举后就能直接当官,而且还是带有级别的官职,彻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贫民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放在今日就相当于先考上研究生学历,后又在考公考试中成功上岸,直接进入体制内成为能领取国家发放的俸禄和津贴的政府官员。
不靠社会背景和权力的普通人想考中举人的难度,不亚于二三本或专科生考上清北的研究生。不仅需要克服生活和经济压力,还要能忍受时间与精力的消耗,在漫长岁月里日复一日的靠着信念继续坚持。除了寒窗苦读的决心,还要准备参加考试所需的路费和吃穿用住的费用。
十数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偿所愿,范进中举后精神癫狂也可以理解了。还未正式上任范进身边人就转变了态度,日后平步青云后必然有更多阿谀奉承的墙头草。身份的改变连带着改变了范进的处境,金银财宝都不是最珍贵的,举人身份才是多年来坚持不懈收获的最大的价值,也是范进一直以来最想要的结果。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