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 赵匡胤
≺ 前 言 ≻
随着导航的普及,现代人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即使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但在古代,如果人们想出一趟远门,该如何克服这种不认识路的问题呢?
≺ 古人的生活方式 ≻
其实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古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现在交通便利,生活变好了,我们经常会出远门游玩,但是古人其实是几乎不怎么出远门的。
首先就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受限,通常古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都是马车,再不济就是直接步行,但往往由于路途遥远而且变故较多,人们也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在路上,毕竟交通时间太长会让人感到十分疲惫。
况且在古代,由于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手段,人们对外界的了解非常少,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所以人们基本上很少会出远门。
再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代严格的户籍制度和路引制度,古代的户籍制度规定了人民所居住的地区和社会地位,非特殊情况几乎是不允许你出远门的,甚至连搬家都要受到很多约束。
其实这都是为了国家方便管理人口和征兵,毕竟在古时候登记户口还是十分麻烦的,因此便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一般是只允许在户籍所在地附近所活动。
此外,不同地区的福利和政策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如果你擅自离开家乡而出远门,很有可能就会失去所有的生活保障。
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是不会出远门的,更别提那些普通老百姓了。
因此人们如果要出远门通常就需要获得特定的路引文件或者证明,那古代人们如果真是要出远门,他们一般都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 出行原因 ≻
通常在古代我们可以想到出远门的原因最多就是上京赶考,其实不然,古人出门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种的,比如游学,游宦,经商,游豫,镇戍等。
游学这种说法其实最先实行的就是孔子,春秋时期,孔子足足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行学识。
古人们游学的目的也有多种,像孔子他们就是为了求学和游山玩水,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也有一些人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拜访名师交流学习等。
游宦就是出门做官,早在东汉时期,汉恒帝就指定了“三互法”,其中就不允许官员们不准在自己或者妻子的家乡任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官员们以权谋私。
所以大多数官员们为了职务,都会远离自己的家乡,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难以再回家一次。
镇戍这种现象我们在很多边塞的古诗当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官员为了使命或者被发配到戍边而不得已离开家乡,这些古诗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人们被派往戍边的无奈之感和远离家乡的凄凉。
经商则比较容易理解,虽然古代还是以农业时代为主,但也是有不少商人的,为了生活而出远门经商。
甚至有时候皇帝都得远离皇宫而出去游巡,这种现象称作游豫,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十年期间巡视国家五次。
因此对于这些上京赶考的学子,来往交易的商人再或者是出去游玩的学子,他们是怎么做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仍然能够不迷路呢?
≺ 古人的“导航” ≻
古代其实对于道路的规划还是很不同的,总体来讲分为两类,就是大路和小路,那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只要在出发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沿着大致的方向,基本上都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
毕竟古人们经常来往的地方也十分有限,像进京赶考的这些秀才,他们走的路更加容易辨认,基本上都是一些官道,所以也很少会出现迷路的现象。
不过即使如此,人们还是会在路上设定一些显眼的路标。
堠在古代其实是作为一种行进路程的标识,都是由一些小土堆而堆成的,在古时候有这么一种说法,五里单堠, 十里双堠,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路边的土堆数来确认自己一共走了多少里路。
堠其实也有很多种分类,大概有“斥堠”,“烽堠”,“里堠”这几种,前两者主要是和战争相关,通常起到一种警报的作用,方便人们传递情报,但如果没有战争,这些标识也可以为来往的商队提供一些指示作用。
“里堠”则更多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专门设定在道路两旁,用于作为路面指引。
在古代,为了方便军人和商人出行,会修建一些官道,在这些官道中就会有引路碑的出现,主要作用就是为这些军人或者商人提供指引。
因为这些官道难免会通过一些复杂的地形,那对于初次来到这些地方的古人自然是一头雾水,所以引路碑的出现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引路碑其实现在更相当于现在生活中路边的路标。
≺ 结 语 ≻
虽然古人那时候没有导航,但是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太多,他们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克服眼前的苦难,所以他们也很少会出现迷路的现象。
澎湃新闻 《古人出门儿靠鼎导航》2025-04-03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