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遇的特殊立秋:中医教你这样养生,赶走“秋老虎”


“今年立秋不一般!”

8月7日13时52分,我们正式迎来立秋节气。然而,今年的立秋却格外特殊——晚立秋、秋包伏、母秋,三种罕见特点齐聚,堪称60年一遇!这意味着什么?秋后的天气可能比往年更热,“秋老虎”来势汹汹!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古人认为,晚立秋的秋天会更热,加上今年“秋包伏”和“母秋”的双重影响,暑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那在这样的特殊年份,我们该如何养生?中医有哪些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平安过渡到秋天呢?


一、立秋三大特点:为何今年“秋老虎”更凶?

“晚立秋”:暑气难消

今年立秋时间较晚,说明暑热尚未完全消退,天气还会持续炎热一段时间。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仍属“长夏”,湿气未散,加上暑热夹击,容易让人出现口干舌燥、疲劳乏力、脾胃不适等问题。

“秋包伏”:末伏余热未消

“秋包伏”意味着立秋后还有10天左右的末伏,高温容易卷土重来,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秋老虎”发威。此时若不注意防暑、养阴润燥,很容易出现上火、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

“母秋”:秋后可能更炎热

“母秋”指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为双数,古人认为这样的秋天会更热、更干燥。因此,今年秋后不仅要注意防暑,更要防范“燥邪伤肺”,提前做好润燥准备。


二、立秋养生核心:3大重点,让你健康入秋

养肺防燥,别让“秋老虎”伤了身

中医认为,秋季主肺,燥邪当令。 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容易耗伤肺阴,导致干咳、咽干、皮肤干燥等问题。此时宜多吃白色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子),帮助润肺生津。

✅ 推荐食疗方——润肺四宝汤

材料:梨1个、银耳10克、百合15克、枸杞10克

做法:银耳泡发,梨切块,加水炖煮3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

功效:滋阴润燥,适合口干、皮肤干、易上火的人。

健脾祛湿,避免“长夏伤脾”

立秋后虽天气转凉,但湿气仍未完全散去,尤其今年“秋老虎”持续,容易导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问题。

✅ 推荐调理方法

常吃山药、茯苓、薏米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避免生冷瓜果过度食用,以免损伤脾阳

可按揉足三里穴(膝下3寸),增强脾胃功能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

《黄帝内经》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养生要顺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规律,适当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免加重阴虚内热。


三、立秋习俗暗藏养生智慧

“贴秋膘”——补虚要适当

古人在立秋后会“贴秋膘”补身体,但现代人大多营养充足,补过头反而容易上火。建议选择清补食物,如鸭肉、莲藕、山药等,避免过食油腻。

“啃秋”——西瓜不能多吃

“立秋啃瓜”是传统习俗,但由于今年湿重暑热未退,体质虚寒者不宜多吃西瓜,否则易伤脾胃。可以改吃梨、葡萄、石榴等润燥水果。

“晒秋”——适度运动助阳气

立秋后阳光温和,适合适当晒太阳、散步、打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帮助宣发肺气、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伤阴。


四、60年一遇的立秋,你准备好了吗?

今年立秋的特殊性,意味着“秋老虎”可能更凶猛,养生重点在于润燥防暑、健脾养肺。抓住这个时节调养身体,不仅能安稳度过酷暑余威,还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正如《素问》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关键在于预防。在这个特殊立秋,遵循中医智慧,调整饮食起居,健康自然与你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养生   秋老虎   立秋   中医   脾胃   暑热   秋后   阳气   银耳   长夏   天气   暑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