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好生活,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
——徐子愚,《读者》2016年第19期
中年像一道无声的分水岭。
年轻时我们铆足了劲往前冲,渴望外在的勋章与掌声,仿佛成功就是刻在别人眼中的惊叹号。
中年一过,生活的潮水退去,才在裸露的沙滩上发现:
那些曾被忽略的寻常琐碎:—碗热饭的香气,一句温和的叮咛,一夜无梦的酣眠才是生命最深的锚点。
原来真正的成功,不过是“好好生活”这四个字而已。
来源:视觉中国
碗筷间的温度,
好好吃饭, 是对自己最深的滋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外卖似乎成了许多白领精英的标配,吃饭在KPI面前,似乎也是任务清单上匆匆打钩的一项,会议间隙的狼吞虎咽、屏幕前心不在焉的机械咀嚼,都在浪费胃肠赋予我们的愉悦惊奇,甚至还糟蹋着宝贵的身体。
34岁的程序员李先生因突发胸痛被送往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医生了解到,李先生的工作性质是计算机编程,他几乎每天要点2次外卖,尤其钟爱口味浓烈的重辣烤鱼搭配奶茶,并且平时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因为长期吃得太油、太咸、太甜,他得了高血压,血液里“坏胆固醇”也超标,给心脏供血的左前降支血管已经堵了近一半,相当于心脏“主干道”开始塞车,再不注意就可能心肌梗死。
虽然经过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李先生有所好转,但是已形成的血管斑块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他仍需终身服药控制。
好好吃饭,才是对自己最深的滋养,认真吃饭的人不简单,碗筷间的用心,其实是对生活的敬畏。
不禁想起了林语堂先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夫人廖翠凤坚持每日精心准备三餐,即使远在他乡也坚持用传统方法烹饪。例如,她制作的白菜熬肥鸭需耗时数小时,通过文火慢炖使鸭肉与白菜完美融合。
这道菜让林语堂先生赞其“肚子快活得会唱歌”。
好好吃饭,非是奢华,贵在用心。
它是最朴素的修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意,也是对自己最深切、最踏实的滋养——用筷子夹起的,是食物,更是生活本身的分量与温度。
这碗筷间的烟火气,正是疗愈疲惫、蓄力前行的温柔源泉。
诚如蔡澜先生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中说道:
“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就这么简单和基本,因为简单和基本最美丽。”
让我们好好吃饭吧,把吃饭当回事,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食物。去看它的颜色,它的大小,去闻它独有的香气,去留意它在牙齿间的触感,去细细品味它的味道和口感,让我们在与食物做更好的连接时,真切地感受到慢生活的幸福。
来源:视觉中国
言语间的福田
好好说话,是家庭里最好的风水
年龄越大越明白,一个家的风水,不在昂贵的摆设和朝向,而是每日流淌于唇齿之间的语言温度,一句暖言慰藉,足以成为暗夜里的光,一句冷言冰语,可能是扎进心头的刺。
陈姨婚姻的崩溃,就源于她老公那张淬了毒的嘴。
厨房里,盐粒稍重,便招来刻薄:“盐是白捡的?死命地撒,你当钱是风刮来的?”
儿子的成绩单稍有逊色,矛头直指她的出身:“这不开窍的笨样,跟你那没见识的妈一个模子!”
就连她病卧在床,也躲不过无情的奚落:“在家享清福都能躺倒?真是赔钱货!”
字字如刀,句句似鞭。
起初,陈姨以为老公是工作压力大,才会这样与自己说话,心想他也不容易,自己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可是,时间一久,想不到老公变本加厉, 愈发毒舌嫌弃,陈姨的心,也就最终彻底凉透了。
朱自清曾说:
“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而另一对夫妻的做法,就很值得大家赞赏。
在一场熟人的生日宴上,四十多岁的男主人调皮地抹了一点奶油在女主人的脸上,然后宠溺地亲了她一下,还说:“我媳妇比蛋糕还甜。”
这一幕,让女主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同样的,好好说话的重要性也在电视剧《人世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秉昆与父亲周志刚,曾因观念冲突多次争吵。周秉昆埋怨父亲不理解自己的选择,而父亲却以沉默的付出默默支持儿子。
直到父亲临终前的一句“你是我最骄傲的儿子”,才让周秉昆明白,那些看似严厉的责备背后,是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意。
确实,当家人们之间习惯了好好说话,家便成了一个充满正向能量的“场”。
在这里,孩子能自由表达,夫妻能坦诚沟通,长辈能感到被尊重。
戾气消散,和气自然生发;怨怼减少,福气便悄然汇聚。
这份由言语构筑的和谐、理解与温情,让家真正成为心之所安、福之所栖的港湾,是最上层的风水。
来源:视觉中国
暗夜的重启键,
好好睡觉,是生命顶级的充电宝
阿强凌晨三点合上电脑,结束了又一天的鏖战。
这些年,“出人头地”的执念让他习惯了透支黑夜——加班是常态,即便偶尔空闲,手机屏幕的微光也总将他牢牢吸附到深夜,仿佛早睡是对光阴的辜负。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几天前,他毫无预兆地在办公室里倒下。
病床上,消毒水的气味冰冷刺鼻,家人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盛满了惊惶与忧虑。这一刻,一个尖锐的问题刺穿了阿强疲惫的神经:那无数个熬过的夜,真的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还是生命在悄然亮起的红灯?
我们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在人生的上半场,“熬夜”被悄然等同于“拼命”。
当世界沉入静谧,唯有我们独守一盏孤灯,在键盘的敲击声或书页的翻动中,向自己、也向世界证明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努力”。
这黑暗中的坚持,真的定义了价值吗?还是早已在不自觉中,典当了健康的根基?
如今,人到四十,我们终于幡然大悟,熬夜并非努力的标配,而是对人生不动声色的慢性放弃。
好好睡觉,绝非奢侈的享受,而是维系生命系统高效运转、修复伤痕、积蓄能量的“顶级充电宝”,如果我们能够主动按下暂停键,让身心在暗夜中安然“离线”,是一种难得的自律和智慧。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肆意挥霍我们的身体,唯有规律作息,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细水长流的未来。
早睡早起,方能养生。
来源:视觉中国
中年之前,我们习惯给人生做加法,用外在的标尺丈量价值,以为要赢过他人,才算不负此生。
中年之后才大彻大悟:真正的成功,是为生活做减法,回归生命本身质朴的源头。
好好吃饭,是让身体这座圣殿根基稳固;
好好说话,是令心灵的花园不被言语的荆棘荒芜;
好好睡觉,则是为疲惫的灵魂按下静音键,重获滋养。
当我们真正懂得在碗筷间品尝温情,于言语中播种福田,在暗夜里蓄满能量。
多多转发今天的文章,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沉淀出生命最厚重的甘甜。
作者:若萍,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