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扩大到了2955亿美元。
一个新西兰的网友一针见血,他警告说,制造半导体的关键材料镓,全球九成的供应来自中国;还有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稀土,更是中国牢牢攥在手里。 你美国想在高科技领域卡我们脖子,可你的生产线离了这些,立马就得瘫痪。
苹果公司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它将近20%的收入都来自中国市场。现在让它把供应链全搬走?那得投多少钱?更别提搬到越南、印度去,那边港口堵得集装箱能堆成山,基础设施跟不上,效率大打折扣。一个日本网友也跟着吐槽,他们国家的汽车巨头,很多核心零部件都依赖中国,这边一断供,那边的生产线就得歇菜。
其实中美这两国,关系一直就这么拧巴。上世纪五十年代,咱们的志愿军还在朝鲜半岛上跟美军真刀真枪地干。那时候咱们的武器装备差了十万八千里,硬是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冰天雪地里把阵地往前推。那是一段用鲜血和意志写下的历史,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骨头有多硬。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风向变了。1972年,尼克松来了,跟咱们的领导人握了手。大家坐下来谈,台湾问题、越南问题,桌子上谈明白了,总比战场上兵戎相见强。从那以后,关系才慢慢缓和。1979年正式建交,生意的大门一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贸易额从几乎为零,一路飙到2024年的6880亿美元。中国的手机、家电、衣服,成了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美国的大豆、飞机,也源源不断地运进中国港口。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是几十年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个政客拍脑袋就能切断的。
美国那边想“脱钩”,中国这边也没闲着。咱们早就看明白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年,我们悄悄地完成了几个大转变。
首先,最大的底气,来自我们自己巨大的内部市场。 以前我们是“世界工厂”,靠出口拉动经济。现在,我们更是“世界市场”。预计到年底,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超过43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光我们自己人买东西,就能撑起一片天。
其次,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美国不跟我们玩,有的是人愿意跟我们玩。我们跟东盟的贸易额,现在已经达到了9700亿美元,连续多年都是咱们最大的贸易伙伴。跟欧盟的生意,也做到了6300亿美元。这么一算,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已经降到了20%以下。美国想用贸易孤立我们,越来越力不从心。
更别提咱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跟140多个国家签了协议,铁路修过去,港口建起来,生意就跟着来了。德国网友就评论说,欧洲企业现在压力很大,中国的铁路网正在重塑欧亚大陆的物流格局,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正在悄悄东移。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科技。美国最爱拿芯片说事,觉得卡住了芯片,就卡住了中国的未来。但他们低估了我们的决心和能力。我们现在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55%, 在芯片自主化的路上,虽然艰难,但步子迈得非常稳。华为的例子就在眼前,你越是打压,我们自己的技术就越是加速突破。
一个澳大利亚网友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说,中国经济的韧性,体现在近1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上。这说明世界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依然强劲。
网上还有更深层次的讨论,比如人口。有美国智库抛出“中国老龄化”的论调,说我们下半个世纪经济要衰退。但他们忘了,我们这个国家,最擅长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专家反驳得也很有力,我们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优势,超越是历史趋势。
更有网友翻出老黄历:“中国存在了5000年,绝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上都没有美国。美国只是一个市场,不是我们的全部。” 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
聊了这么多,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如果彻底脱钩,中国能撑多久?
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因为它预设了一个场景,就是中国是“被动承受”的一方。但现实是,全球化这趟列车,没有谁是乘客,大家都在车上。你想跳车,不但自己会摔个半死,还会让整趟列车剧烈晃动。
对美国来说,脱钩的直接后果就是物价飞涨、供应链中断、科技发展减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痛。而中国,虽然会经历阵痛,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但我们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战略纵深,有“一带一路”和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作为缓冲,更有举国体制攻克科技难关的决心。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