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特朗普一直信誓旦旦地宣称"关税由中国支付"。可现在,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给出了打脸现实:93%的成本是美国家庭在承担。
更讽刺的是,这位挥舞关税大棒威震全球的总统,最终被自家法院判定"违法越权"。加州港口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正是这场政策闹剧的现实写照。
特朗普的怒火为何压不住了?这场贸易战的真正输家究竟是谁?
编辑:倏禹
说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简直就像一出荒诞剧。
这位自认为是"交易艺术家"的总统,竟然拿着一部1977年的老法律,对全球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关税战。
谁能想到,8月29日这一天,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7位法官,用一纸判决书给这场闹剧画上了句号。投票结果7比4,看似激烈,实则反映了一个残酷事实:连保守派法官都看不下去了。
最要命的是法院发现的那个致命漏洞。
《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这部法律,从头到尾翻遍了,愣是找不到"关税"这两个字。
就像拿着驾驶证去开飞机,荒唐得连法官都忍不住开怼:"总统不能把自己当凯撒大帝!"
这一棒子下去,3600亿美元的关税规模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更麻烦的是,已经征收的2100亿美元可能要原路退回。
问题来了,这钱早就被政府花得精光,现在哪里去找这么一大笔钱?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记者会上的表情,活脱脱就是一个败家子刚发现银行账户余额为零的样子。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当初用这笔钱去补贴那些因为贸易战受损的美国农民和企业。
现在要退钱,等于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彻底穿帮了。
法官们在判决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管理进口"不等于"征收关税",特朗普的做法实质是"绕过国会篡夺财政主权"。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越权了,总统先生。
四年来最大的谎言,终于被戳破了。
特朗普口口声声说关税是"中国买单",可穆迪分析师早就算明白了:93%的关税成本,结结实实地砸在了美国家庭头上。
走进任何一家沃尔玛,你都能感受到这种痛。货架上的价格标签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平均涨幅30%。
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每年要为这场"贸易战"多掏2000多美元。
这笔钱够干什么?够一家四口去迪士尼玩一趟,够买一台新冰箱,够支付几个月的电费账单。
更惨的是那些码头工人。加州长滩港本来繁忙得像蜂巢,现在却变成了集装箱坟场。
一排排红色的龙门吊静静矗立,像是在为这场政策灾难默哀。
有卡车司机忍不住吐槽:运一个集装箱的成本,从原来的几百美元飙升到上千美元。
这笔账最终算到谁头上?超市的价格标签给出了答案。
连企业都开始叫苦连天。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管在财报会议上坦承,关税让公司成本激增10亿美元。
苹果公司的新车项目,因为零部件短缺面临停摆风险。
连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都扛不住,可见这场关税战的杀伤力有多大。
最荒诞的是,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的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进口确实下降了,但价格却涨得更厉害。
这就是所谓"美国优先"的真相:打击对手没成功,先把自己给伤了。
更戏剧性的一幕正在太平洋两岸上演。
就在美国港口为集装箱堵塞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天安门广场上,歼-35编队正在低空掠过,东风-17导弹拖着长长的尾迹,展示着大国实力。
有网友在弹幕里调侃:"对面港口还堵着呢。"这种反差,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黑色幽默。
中国确实没怎么出手,光是握着三张王牌就足够了。
稀土控制着全球90%的产能,一旦断供,美国军工产业得瘫痪9个月。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白纸黑字写着,F-35战斗机、战斧导弹的生产将直接受到威胁。
大豆市场上,中国转向巴西采购,让美国农民的库存堆成山。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库存积压量创历史新高,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
芬太尼管控这张牌,更是让特朗普投鼠忌器。有意思的是,连美国的铁杆盟友都开始动摇了。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公开表态"多边框架更可靠",这话听起来客气,实际上就是在说"单边主义不靠谱"。
欧盟更是直接行动,悄悄发布新指引,鼓励企业探索美元之外的结算方式。
欧盟27个成员国已经投票通过对美国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的反制措施。
加拿大官宣,将对价值达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报复性关税。
上合组织峰会上,人民币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体系正在悄然重构。
东北六州州长与加拿大六省省长汇聚一堂,共商良策,意图另辟蹊径绕过白宫寻找应对方法。
看起来,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没把对手打服,反而把盟友给打散了。
这场从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的较量,表面上是关于关税政策的争议,实际上是一次制度的自我救赎。
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设计三权分立,就是为了防止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哪怕你是总统,该遵守的规则还是得遵守。特朗普显然忘记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8年,奥巴马政府的过度扩权被最高法院打脸。
2014年,小布什的反恐政策也被判违宪。现在轮到特朗普了,轮回来得这么快。
美国最高法院近年来对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同样高度警惕,尤其是"重大问题原则"的确立。
这个原则要求行政机构在没有国会明确授权时,不得擅自推行对国家经济有巨大影响的政策。
特朗普的关税举动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这起案件的真正意义,远远超出了贸易政策本身。它告诉全世界,即使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制度的力量依然不可小觑。
当特朗普在推特上咆哮"关税依旧生效"时,他可能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美国,没有人能永远凌驾于宪法之上。
司法独立不是摆设,三权分立更不是装饰品。
特朗普威胁说,如果败诉将考虑"解除所有贸易协议"。但现实是,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已连续6个月低于荣枯线。
工厂建设支出同比下降6.7%,普通家庭因关税导致的物价上涨苦不堪言。
这场制度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会重新定义21世纪的国际秩序。
单边主义的退潮和多边合作的回归,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
这场关税战还没等到中国出手,就可能因美国自身的司法体系而无疾而终。
这场从法庭打到最高法院的较量,本质上是制度理性对权力冲动的胜利。当特朗普在推特上咆哮时,他忘记了:在美国,没有任何人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这起看似普通的司法案件,或许会成为全球贸易史的转折点。单边主义的退潮和多边合作的回归,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制度的力量,终将战胜情绪的宣泄。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会真的"全部清零"吗?这场制度博弈还会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