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近期,外资连续大量减持中国国债,而美国国债却屡创新高。市场上很快出现“资本正集体流向美国”的声音,也有人据此判断中国此举欠妥,真相果真如此吗?

在债券市场上,中美之间的资金流动像是两条交错的河流。一边是美国国债屡创新高,一边是外资在中国债市频频减持。乍一看像是“你抛美债,我抛中债”的对决,但实际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调仓行动。

资本向来没有忠诚,它只在意风险与回报的平衡,这一点在2025年的数据里展现得尤其明显。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7月外资持有美国国债总量达9.159万亿美元,比6月增加319 亿美元日本持仓1.151万亿美元,是美国第一大债主;英国猛增至8993亿美元,持仓规模维持第二,为什么这么火?

原因是美联储在9月中旬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美债价格小幅上涨,资本利得空间迅速打开,再叠加特朗普政府推行的新关税政策搅动全球贸易链,避险情绪上升,美债自然成了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但看似火热的美债背后也有隐忧。美国债务总额已超过37万亿美元,每百天就增加1万亿,利息支出占GDP的3.2%。

这种高负债叠加高利息的格局,让美国国债在“安全资产”的光环下暗藏风险,日本和英国的加码并非无条件信任,而是权衡汇率稳定、资本流动与对美关系后做出的选择

在中国债市,外资2025年5月至7月累计减持3700亿元人民币,8月又减少1000亿元,这使得外资在中国债市的总持仓量降至近五年低点。

这组数字在舆论中被放大成“外资撤离”,甚至有媒体喊出“资本逃向美国”的说法。

截至 8 月末,要把这3700亿元放进192万亿元的中国债市盘子里看,连0.2%都不到

更细一点看,这波创纪录的减持高度集中在同业存单和短期信用债等短期品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减持幅度有限。

换句话说,外资是在兑现短期收益,将资金从波动性较高的短期产品撤出,并不是对市场长期前景失去信心。

这类操作在国际金融中被称为“季节性调仓”,2023年上半年外资曾减持800亿元中国国债,2024年又迅速反手净流入416亿美元。

中国债市体量足够大,足以消化这样的短期波动,市场韧性并未受到实质性冲击。

国际金融协会的8月报告显示,当月新兴市场吸引448亿美元资金流入,其中中国股债就占了390亿美元,而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股票反而流出74亿美元。

这说明资本并没有集体撤离中国,而是在做“多点分散”——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市场都分到了一杯羹。

这恰恰打破了“资金非美即中”的刻板印象,资本像水,遇到障碍会绕路,遇到机会就涌进。

外资从中国债市流出的资金,很多其实流向中国股市,8月陆股通月均成交额飙升至2942.27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4年9月股市大涨时,外资也曾从债市抽出1300亿元人民币去追高,这一“股债跷跷板”效应,揭示了外资在不同资产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简单的“撤退”或“逃跑”。

不仅外资在调仓,中国自己也在做“长线换仓”。

2025年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新低。这种减持并非对抗,而是稳步优化外储结构的常规操作。

从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公开操作(如持续减持美债、连续增持黄金)来看,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呈稳步下降趋势;黄金储备连续10个月增持,占比提升至7.64%

这一“减债增金、稳币扩流”的组合拳,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美国债务上限风险频现、财政赤字扩大,让美债的性价比下降。

中国通过增持黄金、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为人民币国际化腾出空间,同时降低美元波动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

这是全球储备多元化趋势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稳中求胜”的资产配置逻辑。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债券市场里已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落户”,持债总量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背后的信号很清晰:中国债市的“朋友圈”不但没缩水,反而在扩容。

2025年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和外汇局发布新规,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回购业务。

这一政策不仅给外资开了一条“高速通道”,提高其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能力,还降低操作成本,让境外机构在境内市场更灵活。

这意味着短期的减持不等于长期的不看好,反而可能是为下一轮布局腾出空间。

内地债市短期波动,但离岸人民币债券却在升温。2025年以来,深圳、广东、海南等地在香港、澳门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总额已达125亿元人民币,认购热度一再刷新纪录,深圳在澳门发行的离岸债券认购倍数高达6.62倍。

这显示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债券产品的高度认可,也为中国债市提供了多元化融资和吸引外资的新渠道。

这种内外并举的局面,意味着中国债市不仅有“在岸”吸引力,还有“离岸”延展性

外资可在在岸市场参与回购,也可在离岸市场购买人民币债券,两者形成互补,让中国债市的风险管理和资金流动更有弹性。

把镜头拉远,外资“抛中债”与中国“减美债”其实都在同一个大背景下发生:全球储备多元化。

各国央行和主权基金都在降低美元资产比重,增持黄金、加大非美资产配置,这是对美元长期独大的一种修正,也是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防御。

中国的外储管理已经进入“动态再平衡”阶段,2025年全年既有增持月份也有减持月份,年内最大单月减持257亿美元,相较于外资持有的9万亿美元美债总量,从占比维度看对全球美债持仓结构的短期冲击相对有限。

这样的节奏既避免冲击市场,又实现风险分散,展现了成熟的外储管理思路,与外资调整中债持仓的本质并无不同,都是资本流动的内在规律使然。

过去几年,外资买中国债券主要为了套利,拿美元换人民币,买进利率高的中国债券,再用对冲工具锁住汇率风险,赚取中美利差

但到了2025年,行情变了,利差收窄甚至倒挂,买中国债券反而赔钱,于是机构们纷纷选择“落袋为安”。

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美债价格上涨,资本利得空间打开,机构投资者立刻跟进。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之间的债券流动更像是一场全球资本的再配置,资本在利差、政策和市场预期三重作用下,寻找新的平衡点。

短期波动并不意味着长期趋势逆转,中国债市的基本面和开放步伐仍在稳步推进。

结语: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的表象背后,是全球资本对风险、收益和结构的重新衡量。美债热是避险情绪集中涌入的结果,中债冷只是短期波动。

在全球储备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债市的长期吸引力正在积蓄,外资减持更多像是战术调整,而非战略退场。

从“同业存单”的短期调仓,到“减债增金”的长线布局,中美债市的起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你进我退”,而是一场关于分散、防御和平衡的新棋局。谁能看懂这盘棋的逻辑,谁就能在下一轮资本流动中占据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美国   国债   流向   外资   资金   中国   美元   资本   债券   人民币   市场   中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