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化无疑是过去几年头部电商平台的主旋律,为了让用户留下来,这些平台选择用增加高质量内容的方式来丰富用户体验,从而提升用户粘性,进而促进转化。但由于缺乏内容基因,电商平台的内容化自然就是什么火做什么,从种草图文到短视频,再到直播,现在又变成了短剧。
近日,多多视频发布“2025年短剧共创计划重磅升级”,宣布短剧可终身享受播放分成,永久分成上不封顶,CPM阶梯激励最高可达18元。并且该平台对题材全面开放,此外官方还可进行50%成本对投和全链路支持,参与从选题、制作到分发的全生命周期护航。
这也是继春节假期后,拼多多对于短剧业务的再次加码,目的显然通过更优厚的条件来吸引片方。要知道,多多短剧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允许创作者无需进行独家合作,只需确保版权完整即可入驻的平台,而他们的继续加码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容创作者并不愿意将内容放在多多短剧上。
尽管拼多多的价码给得足够高,可奈何创作者获得的收益着实不算多。如今拼多多给出的短剧变现方式是CPM流量分成,即短剧的播放量越高,片方能拿到的收益越高。这套“高分成、强流量、快变现”的玩法在免费短剧赛道其实并不新鲜,可拼多多的问题在于没流量,所以片方拿到合理回报的概率并不算高。
高举免费大旗的红果短剧之所以能做得如火如荼,最关键的原因是字节系的庞大流量池进行分发,可以在投流成本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展现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拼多多的短剧业务也遇到了类似苹果Vision Pro同样的问题,即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红果短剧的成功是字节跳动将流量循环起来,形成了飞轮效应,先有抖音、番茄小说、今日头条等产品带来的流量,再才有大量短剧制片方慕名而来,随着内容供给的丰沛,更多的用户就会成为红果短剧的忠实用户。可到了多多短剧这里,短剧制片方希望先看到可观的用户体量,而拼多多方面则希望片方先做大内容生态。
当然,并不是拼多多不愿意对短剧业务进行“天使投资”,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毕竟短剧之是拼多多实现电商内容化的手段,最终目的是缓解流量焦虑。而拼多多则是以购物为导向的货架式电商平台,用户目的性强、效率高,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是用户往往“即用即走”,满足了购买需求后就会离开。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电商行业一直都是如此,但随着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内容平台选择电商来作为流量变现的渠道,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内容平台发现电商赚钱,所以也决定来分一杯羹,因此电商平台就从广告投放大户变成了友商。
最开始拼多多还能在微信生态里肆无忌惮地打广告,用“砍一刀”来将微信用户的社交关系变现,可当视频号开始做电商后,拼多多就只能选择去做B站UP主的“金主”了。
此外,还不仅仅是蛋糕没变大、分蛋糕的却多了,内容平台做电商带来的挑战,是他们不仅霸占了用户的时间,还将用户的购物需求也留下了。此时电商平台就只能亲自下场,由自己来生产内容、并汇聚流量,因此吸引内容创作者就成为了淘宝、京东、拼多多共同的选择。
可问题在于短剧不同于短视频、图文,它的沉没成本太高,一部合格的短剧仅制作成本就需要几十万元。并且目前各个短剧平台的通行做法是严格区分独家与非独家合作。以红果短剧为例,在非独家合作模式下,单价为2元/小时,而独家合作模式下可提升至8元/小时,并享受1.8倍的保底系数加成。
如此一来,短剧就很难像短视频、图文一样做到全网同步。毕竟对于短剧制片方而言,由于拼多多的流量池太浅,所以选择多多短剧无异于赌博。可不解决流量问题,拼多多单纯依靠激励政策就很难吸引到创作者,但如果吸引不来创作者,作为电商平台的拼多多又哪来的流量呢?
所以除非拼多多能像当年搞出百亿补贴一样,真的拿出一笔让创作者动容的真金白银,否则这个问题几乎无解。可是营收增速骤降至10%、净利润暴跌47%、市值蒸发2400亿的拼多多,还能在“百亿减免”、“千亿扶持”之外,再拿出一笔大钱投入到短剧赛道吗?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