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杯冰奶茶,想想大热天古人都喝啥解暑饮品?

今天的饮料种类之丰富,是古时所望尘莫及的。特别是当下流行的奶茶,更是花样频出,口味丰富。但古今饮料有一个重大的区别:今天的饮料主要用来解渴,而古代的饮料主要用来养生。

本文选摘自《汉字里的古人生活:中国人的滋味人生》,看看古人都酷爱喝哪些饮料,在夏日炎热之际,又如何制冰?

六饮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酒正”一职,职责之一是“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 这是周天子的四种日常饮料。“一曰清”,“清”指滤去酒糟的甜酒;“二曰医”,“医”指梅浆,梅子的浆汁,也就是今天常喝的酸梅汤,也有人说是用粥加曲糵酿成的甜酒;“三曰浆”,“浆”指酢(cù)浆,一种含有酸味的饮料,也有人说是“水米汁相将”的米汤;“四曰酏”,“酏”指很清的稀粥,也有人说是将麦芽糖溶于水制成的甜饮。

此外,周代还有“浆人”一职,职责之一是“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 这是周天子的六种日常饮料。 第一种是水;第二种是浆;第三种是“醴”,即甜酒;第四种是“凉”,指薄酒,也有人说是将米、麦炒熟后捣成粉末,用凉水搅拌做成的薄粥;第五种是医;第六种是酏。 此“六饮”又称“六清”,因为这六种饮料的共同特点都是味道清淡。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写道:“古无茶,浆乃常饮物,故言饮者必及焉。 盖浆亦以米为之,似酒而非酒者。 其味必酢,所以止渴也。”周天子的专用饮料传入民间,最受欢迎的就是浆,这是因为浆比水有味道,同时成本又最低、最便宜,因此浆就成为与饭和酒并列的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料,后来还把可以捣成汁液的所有饮料都称作“浆”,比如《汉书·礼乐志》载当时的《郊祀歌》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的诗句,东汉学者应劭注解说:“柘浆,取甘柘汁以为饮也。酲,病酒也。 析,解也。 言柘浆可以解朝酲也。”“朝酲”的意思是昨夜醉酒,今早起来仍然病酒未解,而饮用甘蔗汁就可以解酒。 这就是把甘蔗汁称作“浆”的例子。

古有“引车卖浆者流”的习用称谓,泛指做小买卖的平民百姓。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国有一位七十岁的隐士侯嬴,家贫,担任都城大梁东门的看门人。 被封为信陵君的魏公子无忌听说后,亲自前去迎接他,侯嬴不客气地上座,又提出要见他的朋友朱亥的要求。“公子引车入巿”,去见朱亥。“引”指调转方向,信陵君调转车行的方向,进入贩夫走卒所居的市集。 此之谓“引车”。

还是这位信陵君,后来居于赵国,“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博徒”即赌徒,同卖浆一样都属于贱业,但信陵君求才心切,亲自前去拜访这两位隐士。 后人遂用“引车卖浆”来称呼做小买卖的平民百姓,由此也可见卖浆是一种常见的职业。

《庄子·杂篇·列御寇》中记列御寇的话说:“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我曾在十家浆店里饮用,却有五家先给我送来了。 尚秉和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评论道:“今所谓竞卖也。 周时载记不见有卖他食物者,而卖浆者独多。 浆者,饮料,古无茶,似以此供过客行旅之用也。

制冰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制冰传统,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凌人”一职,职责是:“凌人掌冰正。 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春始治鉴。 凡外、内饔(yōng)之膳羞鉴焉。 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 宾客共冰。 大丧共夷槃(pán)冰。 夏颁冰,掌事。秋,刷。”

“凌”指冰凌,因此将负责管理的官吏称作“凌人”;“正岁”指古历农历的正月;“鉴”是盛冰的青铜大盆;“饔”指切割烹调;“膳”指祭牲之肉;“羞”指美味;“夷”指尸体;“槃”指盛水之盘。

这段话描述了凌人的职责:凌人负责掌管制冰、藏冰、出冰之事。农历的十二月,冰最为坚厚的时候,命人入山斩伐冰块,要斩伐三倍的冰块藏入冰窖,以防消融后不够用。

农历正月开始检查盛冰的青铜大盆,因为二月的时候,天子就要向宗庙进献羔羊,需要用冰。 凡是供给国君、王后和太子以及各类宾客的牲肉和美味,都要盛在冰鉴中,以防腐败。 凡是酒人掌管的五齐三酒和浆人掌管的六饮,也都要盛在冰鉴中,以防变味。 祭祀的时候负责供给冰鉴,用来盛放祭物。 宴请宾客的时候,则只供给冰。“大丧”指天子之丧,天子死后,要把冰装在盘中,放在尸床下面,以防尸体腐烂,这叫“寒尸”。 夏天暑气大盛的时候,国君要把冰颁赐群臣,凌人就负责掌管颁赐的具体事宜。 到了秋天,要清除冰窖,准备接纳新冰。

凌人的工作很繁重,因此一共配备了九十四名员工。

《左传·昭公四年》中有一大段关于藏冰、用冰的议论,非常有趣:“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dí)而出之。 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hù)寒,于是乎取之。 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 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 其出入也时。 食肉之禄,冰皆与焉。 大夫命妇,丧浴用冰。 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公始用之,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 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 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qiān)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菑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札。 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 雹之为灾,谁能御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

先把疑难字词解释一下:“北陆”,农历十二月,太阳运行于二十八宿的北方虚宿和危宿,故称“北陆”;“西陆”,农历三月,太阳运行于二十八宿的西方昴宿和毕宿,故称“西陆”;“觌”,出现;朝觌,早上出现;“冱”,凝固;“黑牡”,黑色的公羊;“秬黍”,黑色的黍子;“司寒”,冬神玄冥,冬在北陆,因此祭祀冬神的时候要使用黑色;“桃弧”,桃木制的弓,用以辟邪;“棘矢”,棘枝做的箭,也用以辟邪;“命妇”,大夫之妻,因有封号,故称“命妇”;“献羔”,祭礼之一,进献羔羊以祭祀冬神;“火出”,大火星黄昏时现于东方,指三月、四月之间;“山人”,取冰于深山的小官;“县人”,掌管一县政令的县正;“舆人”“隶人”,操贱役的吏卒;“愆阳”,冬天温暖,指有悖节令;“伏阴”,盛夏寒冷,气候反常;“疠疾”,疫病,也就是今天说的流行性传染病;“夭”,短命而死;“札”,遭疫病而死。

这一大段议论,可以参考已故学者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在古代,太阳在虚宿和危宿的位置上就藏冰,昴宿和毕宿在早晨出现就把冰取出来。 当藏冰的时候,深山穷谷,凝聚着阴寒之气,就在这里凿取。 当把冰取出来的时候,朝廷上有禄位的人,迎宾、用膳、丧事、祭祀,就在这里取用。 当收藏它的时候,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子来祭祀司寒之神。 当把它取出来的时候,门上挂上桃木弓、荆棘箭,来消除灾难。 它的收藏取出都按一定的时令。 凡是吃肉的官吏,都是有资格用冰的。 大夫和妻子死后洗擦身体要用冰。 祭祀司寒之神而加以收藏,奉献羔羊祭祖打开冰室,国君最早使用,大火星出现而分配完毕,从大夫和他们的妻子以至于退休的生病的,没有人不分到冰。

山人凿取,县人运输,舆人交付,隶人收藏。 冰由于寒风而坚固,而由于春风而取出使用。 它的收藏周密,它的使用普遍,那就冬天没有温暖,夏天没有阴寒,春天没有凄风,秋天没有苦雨,雷鸣不伤人,霜雹不成灾,瘟疫不流行,百姓不夭折。 现在收藏着河川池塘的冰放在那里不用,风不散而草木凋零,雷不鸣而人畜伤亡,冰雹成灾,谁能够防止它?《七月》这首诗的最后一章,就是藏冰的道理。”(中华书局1981 年版)

《左传》所说的“《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是指《诗经·国风·七月》的最后一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冲冲”,凿冰之声;“蚤”,通“早”;“肃霜”,霜降而收缩万物;“涤场”,农事完毕,将场地打扫干净;“朋酒”,两樽曰“朋”,两樽酒;“公堂”,这里指聚会的公共场所。

这几句诗,台湾地区学者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十二月的时候,把冰凿开,正月的时候,纳冰于藏冰之室。 二月早期的时候,以羔羊与韭菜献祭。 九月霜降,而带有肃杀之气。 十月的时候,清扫谷场,农事全毕,于是大家杀羔宰羊,聚酒为欢。 升登豳公之堂,举杯称觞,祝豳公万寿无疆。”诗中的“纳于凌阴”,“凌阴”即为古人藏冰室之名。

原标题:《捧着一杯冰奶茶,想想大热天古人都喝啥解暑饮品?》

栏目主编:李凌俊 文字编辑:袁欢

来源:作者:许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美食   大热天   奶茶   饮品   古人   饮料   祭祀   国君   羔羊   农历   周礼   公羊   收藏   周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