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凌晨2点的复盘时间又到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做股市分析从不是盯着一两天的涨跌,更不是技术派的短期博弈,而是立足中长期趋势看问题。所以一直欢迎真正的投资者交流,但确实不太习惯和频繁买卖的“炒股者”讨论——毕竟市场的本质是价值的长期兑现,而非短期的筹码交换。
先看昨天(11月3日)的市场情况。沪指最终上涨0.55%,报收3976.72点,成交金额9417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略有萎缩。板块上呈现明显分化,电子、国防军工领涨,计算机、房地产板块调整,这种结构性特征符合当前市场的典型表现。从量价关系看,指数温和上涨但成交额未同步放大,说明短期获利盘有兑现压力,但承接盘仍在,属于健康的震荡整理。
政策面是当前市场的核心支撑。10月26日国务院金融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巩固资本市场向好势头,健全稳市机制”,对比此前“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表述,新增“健全稳市机制”的提法,意味着政策从“托底维稳”向“长效护航”转变,稳定性更强 。而昨天收盘后未出台新的政策调整,说明当前政策基调保持连贯,没有转向信号,这对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外围环境方面,美联储11月3日如期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这是连续第二次降息,但内部分歧明显,两名委员投反对票,市场对12月继续降息的预期从91%降至72% 。这种“降息落地但预期降温”的格局,短期会压制外资流入节奏(昨天北向资金净卖出45亿元),但长期来看,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的大方向未变,仍对新兴市场构成利好。
名家观点上,黄奇帆9月的分析很有参考价值,他提出中国股市总市值占GDP比例仍有提升空间,15年后有望达4000万亿,对应沪指长期目标15000点以上。任泽平最新则强调,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新经济是本轮“信心牛”的主力板块,这与昨天科技股的表现形成呼应。而杨德龙认为,政策合力下市场很难出现系统性调整,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支撑慢牛格局。
重点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11月收阳即七连阳的概率,以及12月是否会大调整。从数据看,沪指已连续6个月收阳(5月至10月累计上涨18.4%),11月前3个交易日已上涨0.55% 。当前政策面持续发力,8000亿元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仍在发挥作用,叠加外资投行集体唱多(高盛预计沪深300指数未来12个月涨20%),11月收阳概率应在70%以上。至于12月,即便出现调整也难成“大调整”——历史上七连阳后次月震荡概率更高,但从未出现过单月跌幅超5%的情况,且当前稳市机制健全,大幅回调缺乏政策和资金基础。
预判今天(11月4日)的走势,技术面显示沪指已站上10日均线,获得有效支撑。但考虑到美元短期走强(美元指数站稳99.50上方)和成交额萎缩的情况,大概率会呈现“低开高走”的震荡格局,重点关注4000点整数关口的突破力度,若能放量站上该点位,短期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当前市场的风险点主要有三:一是10月制造业PMI降至49,低于荣枯线,显示实体经济复苏仍有压力;二是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降温可能引发外资阶段性流出;三是部分热门板块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存在获利回吐压力。但总体来看,政策托底力度足够,这些风险均属可控,大盘上行无系统性风险。
再看中长期趋势:未来3-6个月,随着“十五五”规划相关政策落地,叠加企业盈利改善,沪指有望突破4300点,这一判断与摩根士丹利对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预测逻辑一致;1-3年维度,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的推动下,沪指大概率触及4800-5000点区间,对应资本市场总市值占GDP比例提升至1.1:1的合理水平 。
至于五年期顶部的特征,结合历史经验和市场规律,大致有三个信号:一是日成交额连续3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且远超市场平均水平50%以上;二是月均新开户量超500万户,散户入市情绪达到顶峰;三是中央金融会议或证监会明确提示“市场过热风险”,政策从“鼓励活跃”转向“风险防控”。目前这些信号均未出现,远未到担心长期顶部的时候。
最后说句实在话,当前市场既没有过热苗头,也没有系统性风险,属于“政策托底+慢牛攀升”的黄金阶段。虽然短期可能有震荡,但中长期趋势明确。对于散户来说,与其纠结每天的涨跌,不如聚焦政策支持的新质生产力、消费复苏等主线,耐心持有优质标的——毕竟在健全的稳市机制下,时间永远是价值投资者的朋友。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