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露:一盏雁足灯里的千年光明史

【来源:科技日报】

露从今夜白。9月7日我们迎来白露节气,鸿雁南飞玄鸟归,秋意渐浓。

大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诚信与忠义的象征,良缘的缔结与士大夫的相交,都喜执雁为礼,以示珍重。以雁为造型来源的青铜雁足灯,因造型兼具豆形灯具与动物形灯的特征,既有实用性又不乏美观,可谓独树一帜。

目前考古挖掘出土的青铜雁足灯有三十件左右。这件西汉的竟宁元年雁足灯,整器由灯盘、雁足、不规则形底座组成。雁足腿部关节形象逼真,蹼爪造型有力。灯盘外底刻铭文四十字,从铭文可知此灯制造于竟宁元年(前33),为皇后之宫(中宫)所有,自铭为“雁足灯”。

细辨雁足灯,可见灯座雁爪前面三爪较长,后面小爪隐后的细节均刻画到位,灯柱关节起伏之势拿捏无虞,整体透露出一种形态把握的科学与准确感,展现出皇家之器的庄重与大气。

雁足灯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仿生造型与力学平衡的完美结合。细看这件雁足灯,工匠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雁腿粗壮有力,雁足的三趾有牢牢踩住地面承托灯盘的质感,这既是战国中后期流行的动物象形风格的一种延续,也是为了保持器物平衡的设计,正所谓“以形载力”——让灯柱立在一侧、环形灯盘的设计,都兼具了保持器物平衡的作用。

汉代雁足灯的结构简约而不失庄重,是将动物造型元素巧妙融于汉灯设计的一个代表。除去鸿雁,铜质的羊、牛、犀牛、凤凰、鹿、鱼形灯等也有出土发现。这些铜灯多以完整的动物形态为主,使用时将灯盘打开,注入灯油即可点燃,不用时熄灭后,灯油流入动物造型的腹腔中储存,以待下次启用。此类灯具在巧用动物身体结构的同时又兼顾节省燃料,体现了汉灯设计的自然之趣与节约意识。

汉代把宫灯做得造型繁多,可不仅仅是工匠为了炫技,里面还有一个清洁烟雾的关窍。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虽然实现了照明功能,但是燃烧时烟尘较大,会导致室内烟雾弥漫。于是聪明的古人为灯具设计了一个“导烟管”。素有“中华第一灯”之誉的长信宫灯,就是其中的翘楚。火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的推动下沿着宫女的袖管进入到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灯具底部,如此一来,燃烧时就不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烟烬。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如今,雁足灯的灯火虽已熄灭,但它承载的科技智慧与人文精神,仍在照亮我们理解古人生活的道路。一盏灯的发展史,恰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微观缩影。

来源:科技日报

设计:杨凯

记者:李梦一

原图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学术支持: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编辑:郭炘蔚

审核:朱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历史   年光   明史   今日   白露   造型   动物   来源   灯具   汉代   灯油   灯柱   铭文   宫灯   器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