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伟人的深意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上个世纪,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刻,上山下乡一时间成为了潮流。

这股热潮持续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这项举措,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党提出的相关该概念。

而它最终也显现出了它的作用,毫无疑问,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这项决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直到现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其中都有着这一举措的功劳。回头看看,当时毛主席的眼光,是十分前卫的,我们直到现在,才明白伟人的深意。

1956年,我党中央政治部在一份农业发展相关文件中,提到了“上山下乡”这个词。

那么,什么是上山下乡呢?

简单来说,就是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既在农村中学习,又能带动农村的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就是毛主席对于上山下乡所作出的指示。在毛主席的肯定下,上山下乡一时间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实际上,毛主席早已从苏联的历史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看到了上山下乡的正确性。

1954年的苏联,正处于斯大林逝世后不久的时期。而苏联也正处于改革的重要关头。

赫鲁晓夫在上台后,迅速做出指示,十分重视农业的他,认为苏联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任务。就这样,一场大垦荒运动应运而生。

在这场垦荒运动中,大量的苏联人来到了垦荒区进行垦荒,同时,赫鲁晓夫多管齐下,让大量农民垦荒、种植农作物的时候,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强了农民发展农业动力与活力。

农民在当时这段时间,农产品买卖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并且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了稳定的收入,同时,许多发展不顺利的农庄摇身一变,变成了国营的农场,让农民看到了,政府是在时刻关注着农民利益的。

就这样,苏联原本是不以农业发展出名的,却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农业发展显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

虽说在多年后,因为大垦荒运动,带来了不少生态破坏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在当时无疑是为苏联的发展大大助力。

作为我们曾经的老大哥,并且在国际上有过不少合作,苏联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毛主席在其中看到了这种运动带来的优势,不仅仅能够让农业快速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人民的利益就是国家的福祉,能够让大家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又发展自身,无疑是项好的举措。

事实也正如预料般的那样,上山下乡成功为农村带来了活力,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生产出的粮食极大的缓解的国内的压力。

并且,发展农村的做法也加大的减少了贫富差距,让人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而经过了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也得到了充分历练,让自身的素质变得更加强大。

毛主席向来是十分注重农村发展的,早在革命时期,伟人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

该战略放眼整个世界以及过往历史,都是一手神来之笔。在当时,谁能想到,在发展并不先进的农村,竟然能够成为革命成功的关键一环呢?

而毛主席则是在多次城市为核心的起义失败中,看到了农村具备的优势,而这一切,也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而做出的决定。

而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遇到了我国和苏联关系形成对立的历史演变,上山下乡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展现出了十足的优势。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态势,同时也能严格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

虽然在上山下乡中,对知青们来说,存在着不少困难,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但是党中央很快便去了解了这些问题,并且快速召开会议进行了讨论和指示。

调查了真实情况之后,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从1973年起得到了极大的补助,同时在70年代开始也允许知识青年返回城市。而在1985年,国家政策又对上山下乡的青年,再度进行了利益上的补偿。

就这样,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诚然,和苏联的大垦荒一样,上山下乡运动中,也出现过问题,但是随着问题的解决,总体而言,上山下乡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同时,它在当时的时代下,解决了我国很大一部分困难。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伟人的智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掀起--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百年党史关键词》.国家体育总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赫鲁晓夫   中国共产党   苏联   历史   深意   伟人   指示   农民   农村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