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美国加多少税,反正不赚钱我是不卖!”
2018 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曹德旺说了这么一句话。
谁能想到,后来曹德旺的玻璃厂在美国被查,股票也受到影响,24小时内下降六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曹德旺依旧坚持底线,甚至选择继续向美国工厂注入资金。
曹德旺是怎么做到坚持不让利,还能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把工厂开成"印钞机"的。
2018 年,中美贸易战开打,福耀玻璃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汽车玻璃加征关税,直接影响了福耀玻璃的出口利润。
与此同时,福耀玻璃在美国的工厂还遭遇了政府的突击调查,公司股价在短短 24 小时内下跌了六个百分点。
一时间,外界对福耀玻璃在美国的前景充满担忧,各种质疑声甚嚣尘上。
有人说曹德旺看不清国际形势,有人认为他是钱多烧得慌,还有人嘲笑他天真地以为美国市场是天堂。
然而,曹德旺却不为所动,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确保美国福耀玻璃厂的正常运营。
不仅如此,在大家都害怕亏钱、纷纷 “做减法” 收缩海外业务时,曹德旺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往美国工厂投钱、扩产、提效。
面对美国高昂的人工成本、低效的工作效率、严格的监管要求,甚至工会的强大压力,曹德旺没有丝毫抱怨。
他亲自跑去给美国工人开会,诚恳地说道自己要在美国做三十年,并不是来捞一笔就走的。
曹德旺认为,美国国内对汽车玻璃有着持续且刚性的需求,只要需求在,市场就有潜力可挖。
增税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要福耀能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上做到极致,就依然能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
他坚信,自己的工厂能为美国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然而,坚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纪录片《美国工厂》真实展现了福耀美国工厂的运营情况。
在工厂的日常运营中,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凸显。
工厂的生产安全问题也在纪录片中被曝光。片中虽未将此作为整个纪录片的焦点,但仍有所涉及。
片尾的一段字幕,似乎对福耀美国工厂盖棺定论,暗指这是一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未来很可能还会出现意外生产事故。
这个纪录片引发美方调查,致使福耀玻璃股价大幅波动。
一时间,外界质疑声四起,福耀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但曹德旺坦然面对,他承认自己有间接责任并虚心接受批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调查,稳定军心。
他亲自与美方沟通协商,解释工厂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理念,努力消除误解,在他的努力下,福耀逐渐度过危机。
不仅如此,曹德旺在其他企业纷纷收缩战线之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在美国的投资,新建厂房、引进先进设备、扩充员工队伍。
他深知,在市场低迷时扩大规模,能够抢占先机,一旦市场回暖,福耀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随着美国汽车产业的逐渐复苏,福耀玻璃凭借提前布局的产能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销售额和利润实现大幅增长,成功在贸易战的夹缝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2018年贸易战的喧嚣中,曹德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直言,美国加税这一行为,不仅无法解决贸易失衡问题,反而会给美国自身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美国国内对各类商品有着旺盛的需求,但部分产业空心化严重,自身生产能力不足,只能依赖进口。
以汽车玻璃为例,美国本土生产企业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这就为福耀等进口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如果一味加税,只会导致物价上涨,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这无疑会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引发社会不满。
同时,曹德旺也犀利地揭示了美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美国过度追求金融等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制造业人才流失、技术老化、产业链不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抗衡。
福耀玻璃在美国设厂,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产品,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曹德旺呼吁,美国应该正视自身问题,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而不是通过加税等贸易保护手段来掩盖矛盾。
对于中美 “脱钩” 这一敏感话题,曹德旺深感担忧。
他多次强调,中美经济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在贸易往来中都获得了巨大利益。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商品,满足全球市场需求。
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双方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旦中美 “脱钩”,将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引发产业链断裂、贸易萎缩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损害的将是两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利益。
他建议,中美双方应该保持理性和克制,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其实早在贸易战之前,曹德旺关于中美税收对比的言论就曾引发轩然大波。
他直言,在中国挣 1000 万交税 680 万,而在美国只需 400 万。
经专业人士计算,曹德旺的数据基本准确。
美国以直接税为主体,个人所得税是最大税种,企业经营环节基本不征收增值税,这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负相对较轻,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而中国实行以增值税为第一大税种的税制结构,在企业生产、流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征收,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曹德旺的言论,并非是对中国税收制度的否定,而是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对企业税负问题的关注。
他认为,合理的税收制度应该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又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而曹德旺之所以能在贸易战的狂风暴雨中坚守美国市场,与他过往的经历密不可分。
曹家曾祖父时期,家族富甲一方,是福清首富。
然而,到曹德旺父亲这一代,家境已十分贫寒。
曹德旺九岁才上学,最后却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
18 岁时,他跟随父亲经商,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了苦头。但这段经历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
1983 年,30 岁的曹德旺接手了濒临倒闭的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
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带领工厂一步步走出困境。
1986 年,曹德旺偶然间因租车遭遇天价汽车玻璃维修费用,这一经历让他看到了汽车玻璃市场的巨大商机。
当时,国内汽车玻璃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价格昂贵。,德旺决心打破这一局面,他毅然将水表玻璃厂转型为福耀玻璃,专注生产汽车玻璃。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不惜重金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耀玻璃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逐渐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1986 年,对于曹德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当时,政府对企业家进行调查,曹德旺被立为 “反面典型”。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他没有选择逃避,也拒绝了哥哥利用关系帮忙解决的提议。
他坚信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坦然面对调查。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一边配合调查,一边继续努力经营企业。
最终,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并未发现他有任何问题,曹德旺成功洗刷冤屈。
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曹德旺始终没有忘记回馈社会。
从 1983 年至今,他的慈善之路从未停歇,捐款总额超过 160 亿。
他曾直言,自己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助力国家强大,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1 年,曹德旺捐出 3% 福耀玻璃股份,成立 “河仁基金会”。
截至目前,“河仁基金会” 在 32 年间捐款达 60 亿元,广泛用于教育、扶贫、救灾等多个领域,惠及了无数贫困地区的群众和弱势群体。
曹德旺认为,企业家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情怀。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