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暴雨再袭:四年的反思为何难破“水患循环”?

> 航海路、沁河路等“三点水”道路再次沦为泽国,这座四年前经历过“7·20”特大暴雨的城市,仍在应急响应与基建滞后的夹缝中挣扎。#上头条 聊热点#​

8月7日中午,郑州市民的朋友圈被一场奇特的暴雨分割为两个世界——城西居民在积水中挣扎,城东居民却在疑惑地问:“雨呢?”

中原区市政府站累计降水量122.4毫米,金水区庙李站录得81.8毫米的惊人小时雨强,远超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极限。

当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将响应提升至三级,全市停产停课停运,16处下穿立交断行,地铁部分停运时,一个沉重的问题再次浮现:

为何这座城市四年间投入巨资治理内涝,却仍在暴雨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01 内涝之困:气候突变下的城市脆弱性

郑州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剧变。去年冬季的严重干旱尚未缓解,今夏又遭遇单小时70毫米以上的极端降雨,形成典型的“旱涝急转”现象。

这种极端天气与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激烈碰撞。统计显示,郑州的地表硬化率高达89%,雨水无处渗透,8月7日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达到日常的20倍。

热岛效应加剧了降雨的不均匀分布。2025年8月7日的“分裂雨”就是典型案例——强对流云团悬停城市西部,造成城西“看海”、城东无雨的奇特景象。这种局部极端降雨,恰恰是现代城市气候特征的典型表现。


地质结构的变化同样加剧了风险。城市扩张使区域内不透水层面积激增,绿地和水体空间被压缩。历史记载中“九沟、九泽、二十四浦”的自然蓄水系统,已在钢筋水泥的扩张中消失殆尽。

02 历史沉疴:城市发展的沉重代价

郑州的地下世界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伤痕。这座城市的排水系统背负着半个多世纪的基础设施欠账,在暴雨面前不堪重负。#上头条 聊热点#​

管网老化问题触目惊心。郑州市区现有1240公里雨水管道中,超过20年的有160公里,10-20年的360公里,多数管径偏小。这些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管网,如同老人狭窄的血管,无法承受暴雨的奔涌。

表:郑州市排水管网年龄结构分布

| 使用年限 | 管道长度(公里) | 占比(%) |

| 超过20年 | 160 | 12.9 |

| 10-20年 | 360 | 29.0 |

| 10年以下 | 720 | 58.1 |

数据来源:郑州市城管部门

设计标准严重滞后。按照河南省最新要求,新建城区排水管网力争做到“每小时40毫米降雨”的国家最高标准。而现实中,2025年8月7日金水区的小时雨强达81.8毫米,2021年“7·20”暴雨期间最大小时雨强甚至达到201.9毫米的历史极值。

河道行洪能力被严重削弱。城市扩张吞噬了83%的自然滞洪区,承担城市排水的主要河道被严重占压,“使河道变窄,明沟被封”。

03 治理悖论:应急进步与基建滞后的矛盾

对比四年前后,郑州的进步与局限同样明显:

在应急响应方面,郑州建立了 “五字诀”应急机制(关、降、停、撤、拆),地铁停运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构建了 “内涝监测一张图”,415处重点部位实现水位实时监控。#上头条 聊热点#​

在工程措施上,郑州对80多公里的排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新建雨水泵站31座,升级改造35座,城区166座泵站抽排能力达87.7万立方米/小时。

但这些进步仍难掩系统性缺陷。2025年仍有125处新积水点出现;海绵城市调蓄湖从规划8个压缩至3个,再生水利用率不足设计目标的30%。

这种矛盾折射出典型的“运动式治理”困局:2022年清淤116公里明沟,2025年又需重新疏浚33条河道。一位河南教授尖锐指出:“投巨资的‘海绵城市’不达标,成为形象工程,既浪费巨资,又耽误水利设施修建”。

04 他山之石:国内城市的创新实践

面对同样挑战,国内多个城市已探索出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

沈阳的智慧防汛网络构建了标杆。该市安装1.5万个智能雨水箅子、500处积水监测点实时联网,构建 “10分钟预警、30分钟响应”的防汛体系;实施南小河与蒲河贯通工程,使河道行洪效率提升50%。

同时,沈阳建成海绵型小区58个、海绵公园43个,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48.5平方公里,新增透水铺装道路70余条。居民刘女士惊喜发现:“夏天再也闻不到淤泥味了,看得见、闻得着的‘美’,让生活既安全又幸福”。#上头条 聊热点#​

南宁的双重监测模式同样高效。该市采用“人工巡检+智能监测”方式,对管网进行全方位排查;运用QV管道潜望镜、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精准获取管道内部状况。2025年已完成排水管线清淤疏通387.7公里。#上头条 聊热点#​

南宁还将地势低洼区域、下穿隧道等风险点编入风险图,分类明确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内涝风险区域,实施数字化管理。

05 破局之道:系统性解决方案

破解郑州内涝困局,需要从工程、生态、管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

工程改造:分级设防的排水系统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 “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体系,郑州应建立四级防御体系:

表:城市内涝四级防御体系

| 防御层级| 应对降雨强度| 主要措施|

| 源头减排 | 20-30毫米/日 | 透水砖、下沉绿地 |

| 管网排放 | 30-50毫米/小时 | 雨污分流、管网改造 |

| 蓄排并举 | 50-70毫米/小时 | 调蓄池、泵站升级 |

| 超标应急 | 70毫米/小时以上 | 应急响应、交通管制 |

数据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上头条 聊热点#​

生态修复:让城市重新呼吸

-恢复自然水系:将186处停车场改建为下沉式绿地,恢复被填埋的12条古河道

-立法保障雨水管理:借鉴北京经验,“将雨水收集纳入地方立法,要求新开发项目一律建设雨水蓄集工程”

-推广雨水花园:借鉴德国弗莱堡经验,通过2000多个雨水花园,将暴雨径流削减80% #上头条 聊热点#​

智慧管理:科技赋能防汛体系

建立城市降雨-灾害预警模型,实现“实时观测、实时分析、实时预警”;构建地下管网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在2025年8月7日暴雨中,市政中心39座雨水泵站累计抽升21.98万吨,显示智能化管理已初见成效。

06 未来之路:从对抗到共生的理念变革

郑州的暴雨困局,本质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碰撞。当我们在地下空间安装防淹门时,是否想过保留湿地公园的呼吸空间?当泵站抽排能力突破百万立方米时,是否计算过屋顶绿化的滞水潜力?

答案或许藏在德国弗莱堡的经验里:这个“雨水之城”通过2000多个雨水花园,将暴雨径流削减80%。郑州需要的不仅是更大的排水管,更是重新定义城市与水的关系——从征服者变为共生者。#上头条 聊热点#​

韧性城市的真谛,不在于能扛住多大的暴雨,而在于能否在暴雨中保持城市的呼吸。

郑州老城区的地下,160公里超过20年寿命的排水管道仍在艰难工作。而在地面上,工人们正在清理被垃圾堵塞的收水井——2025年汛前,郑州已疏挖雨水管道374公里,疏挖收水井6万余座。

不远处的贾鲁河畔,橡胶坝已全部塌坝运行,河道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劝导群众远离危险水域。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正在编织一张城市防汛的安全网。

当最后一批移动泵车完成抽排任务,航海路上的积水逐渐退去,这座城市又将迎来新的黎明。解决内涝不需要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系统性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0

标签:财经   水患   郑州   暴雨   城市   内涝   管网   雨水   热点   河道   泵站   小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