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石家庄(70):赵县永通桥(第一批国家级文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具西关外五一路北)
当世人皆知赵州桥的恢弘时,却鲜有人注意这座藏身赵县西关外的“姊妹桥”——永通桥。它以唐代宗年间的匠心为骨,用21道精妙拱券撑起千年时光,更以“活着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姿,将飞马游鱼、奇珍异兽镌刻进每一块青石。这座被低估的国家级文保单位,究竟藏着多少超越时代的建筑智慧?让我们踏过斑驳的桥面,揭开它“小而美”的惊世密码。
永通桥的传奇,始于公元765年的唐代宗永泰年间。当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散尽,匠人们却在赵州城外以青石为语,筑起这座东西横跨清水河的“小石桥”。与同时期粗犷的唐代建筑不同,永通桥从诞生便带着精巧的基因:单跨23.6米的敞肩拱结构,比赵州桥晚了150余年,却以更紧凑的体量完成了力学与美学的平衡。
金明昌年间(1190-1195),女真人南下时为这座桥注入第二次生命。修缮者延续了唐代拱券工艺,却在桥身雕刻上大胆突破——大拱肩两侧增设的敞肩小拱,不仅减轻桥身自重,更让洪水季的泄洪能力提升40%。这种“大拱套小拱”的智慧,比欧洲同类设计早现600年。
明代正德二年(1507)的大修,则为永通桥披上最后一层历史华服。工匠们在栏板间雕出荷花墩承托寻杖,将民间神话与奇花异兽封印进石纹。至此,一座桥完成了从唐代基底到金明重构、再到明饰点睛的千年蜕变。
站在桥东仰望,全桥最震撼的视觉密码赫然在目——21道纵向并列的拱券石,如21根青灰色的琴弦,在39.5米的桥身上奏响力学之歌。每道拱券厚0.35米,却以精妙的榫卯结构咬合,历经1200余年地震、洪水考验而巍然不动。
更绝的是主拱与敞肩拱的协同设计:主拱跨度23.6米,矢高仅4.69米,扁平的弧度赋予桥面极缓的坡度(不足5度),让车马通行如履平地;两侧敞肩拱跨度分别为2.8米和1.8米,既分担主拱压力,又在汛期形成四道“泄洪闸门”。这种“以小博大”的智慧,让永通桥在洪水频发的华北平原屹立不倒。
若说结构是桥的骨骼,雕刻便是它的灵魂。永通桥的每一块石料,都是一部镌刻千年的“石头史书”。
镇水兽的凝视
大拱顶部的镇水兽石雕,以圆润的线条勾勒出唐代神兽的威严。兽首微昂,双目如炬,爪下按着象征水怪的螭龙,仿佛在警告洪水:“过线者诛!”这种“以兽镇水”的信仰,从唐代延续至明清,成为华北桥梁的独特印记。
飞马踏浪的浪漫
主拱券面上的飞马浮雕,堪称唐代石雕的巅峰之作。马身肌肉线条流畅,鬃毛如风中飘带,四蹄踏浪的动态被定格在青石之上。有趣的是,飞马口中含着一株灵芝——这处细节暗合唐代“马衔仙草”的祥瑞意象,将实用主义桥梁赋予了神话色彩。
明代栏板的“故事会”
明代增修的栏板,则是民间艺术的狂欢。一侧栏板刻着“八仙过海”,何仙姑的莲花、吕洞宾的宝剑纤毫毕现;另一侧则是“麒麟献瑞”,麒麟鳞片以阴刻线雕出,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最妙的是荷花墩寻杖的设计:荷花花瓣层层叠叠,既作结构支撑,又成视觉焦点,让坚硬石材生出江南园林的婉约。
如今的永通桥,早已不是单纯的交通要道。清晨,桥头的石狮披着薄雾,看老人提着鸟笼踱过斑驳的桥面;正午,阳光穿透栏板镂空处,在青石上投下光影交错的“时间网格”;黄昏,西斜的日头为镇水兽镀上金边,恍若千年前的匠人正在检视他的作品。
桥南50米处,清水河静静流淌,倒影中的永通桥与赵州桥遥遥相望。这对“姊妹桥”一大一小、一早一晚,共同书写着中国桥梁史的传奇。而永通桥更以它“小而精”的独特气质,成为考古迷、摄影控、建筑学爱好者的私藏宝地。
当我们在赵县匆匆打卡赵州桥时,不妨多走几步,去触摸永通桥的21道拱券,聆听飞马石雕的千年低语。这座被低估的唐代遗珍,正以它“小而美”的姿态,等待世人读懂: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体量,而在于对极致的永恒追求。
参考资料:
河北省文物局《赵县永通桥修缮工程报告》(1988年)
石家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赵县桥梁志》(2005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敞肩拱桥技术源流考》(2010年)
现场勘查记录及栏板雕刻纹样测绘数据(2023年)
【本页文字是“寻迹/巡游华夏”原创作品并经AI模型校对。全网著作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图片来自网络。本页全部内容均为非盈利,意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等。】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