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原来李时珍已告诉我们答案,古人早就试过

中国人为啥很少吃猫肉?别瞎猜了,李时珍早把答案写在书里,古人早试过了

咱平时唠起吃的,那可就停不下来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好像就没有中国人不敢尝的。但有个事儿特别有意思:你看猪肉、牛肉、羊肉天天端上桌,连兔肉、驴肉偶尔也能在饭馆见着,可偏偏猫肉,极少有人吃,甚至好多人打心眼儿里就膈应。

有人说是不是因为猫长得可爱?这话也不全对,宠物狗也可爱,不照样有地方吃狗肉(当然咱不提倡)。也有人说猫肉不好吃?可没吃过的人咋知道不好吃?其实啊,这事儿真不是咱现代人矫情,早在几百年前,李时珍就把为啥不吃猫肉的道理,明明白白写在《本草纲目》里了,而且古人早就试过吃猫肉,最后用经验告诉咱:这东西真没必要吃。

先说说古人咋试吃猫肉的。你别以为古人讲究“五谷为养”,就不碰这些“偏门”肉。过去灾荒年月,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吃,更别说猫了。但吃过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识:猫肉不好吃。首先是猫的体型小,除了骨头没多少肉,处理起来还麻烦——猫毛又细又密,光拔毛就得费大半天劲,而且猫皮薄,一不留神就把肉戳烂了。更关键的是,猫肉有股怪味儿,有人说像“土腥味”,有人说带点“酸气”,就算用再多葱姜蒜、料酒去腌去煮,那股味儿也去不掉。

老辈人还试过用各种法子做猫肉,比如红烧、焖煮,甚至做成肉干,可不管咋折腾,口感都比猪肉柴,比鸡肉硬,吃着没滋没味的,还费牙。后来有人发现,与其费劲吧啦吃猫肉,不如吃猪肉、鸡肉实在——又多又香,还便宜。久而久之,愿意吃猫肉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这都是古人用嘴“试”出来的经验,可不是凭空瞎编的。

再说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咋说的。作为明代的“药神”,李时珍啥都研究过,猫也不例外。他在书里明确写了:“猫肉,味甘酸,温,无毒。主治劳疰,鼠瘘,蛊毒。”这话听着好像猫肉能当药使,但你得看清楚——它治的都是些冷门毛病,比如“劳疰”(大概就是现在说的慢性疲劳、虚损)、“鼠瘘”(类似淋巴结结核),而且李时珍没说猫肉能当日常食物吃,反而暗戳戳提了一句:“然狸肉亦治鼠瘘,猫肉亦不及也。”意思是说,狸猫的肉治这些病比猫肉还好,猫肉根本没啥优势。

更重要的是,李时珍在研究动物的时候,特别注重“习性”和“肉质”的关系。猫这东西,平时吃啥?老鼠、鸟、虫子,还有咱喂的剩饭剩菜,属于“杂食性动物”,而且它不像猪牛羊,是专门养来吃的,没有固定的饲料,肉质特别不稳定。再加上猫爱干净,天天舔毛,身上容易附着各种细菌、寄生虫,处理不好的话,吃了很容易闹肚子,甚至生病。李时珍虽然没直接说“猫肉不能吃”,但字里行间都在告诉后人:猫肉没啥营养价值,还不好处理,没必要吃。

除了这些,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猫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早就不是“能吃的动物”了,而是“家里人”。你想啊,从古代开始,猫就帮着老百姓抓老鼠,保护粮食。过去没有冰箱,粮食都存放在粮仓里,一旦闹老鼠,一年的收成可能就没了,而猫能把老鼠赶跑,相当于“保护了全家的饭碗”。所以老辈人都把猫当“功臣”,甚至叫“猫主子”,哪舍得吃?

就说我奶奶那辈人吧,家里养了猫,都会给它留一碗饭,冬天还会给猫做个小窝。要是猫丢了,全家都得出去找,比丢了东西还着急。奶奶常说:“猫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帮你抓老鼠;你要是害它,良心上过不去。”这种想法一辈传一辈,慢慢就成了中国人的共识:猫是宠物,是伙伴,不是食材。

现在有人偶尔会听说“有人吃猫肉”,但大多是个别现象,而且很多人都反对——一方面是觉得猫肉不安全,另一方面是感情上接受不了。你想啊,看着自己家猫撒娇卖萌,谁能下得去嘴?再说了,现在市面上的猫,很多是流浪猫或者别人的宠物,来源不明,有没有打疫苗、有没有生病都不知道,吃了不仅不香,还可能染病,纯属给自己找罪受。

所以你看,中国人不吃猫肉,真不是没原因的。古人试过,觉得不好吃、不划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点明了猫肉没啥用;更重要的是,猫早就成了咱生活里的一份子,有感情了。与其纠结“猫肉能不能吃”,不如多给自家猫喂点小鱼干,看着它呼噜呼噜睡觉,多惬意啊!毕竟,好吃的东西那么多,犯不着跟猫较劲,你说对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历史   李时珍   古人   中国人   答案   本草纲目   家猫   老鼠   东西   老辈   猪肉   肉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