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当红遍中产圈的“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交出全年18%的营收增长成绩单时,一个名为凯乐石(KAILAS)的中国品牌,却以全年90%的惊人增速,成了户外圈最生猛的“黑马”。
更让同行看不懂的是,在国内越野跑市场,凯乐石的FUGA跑鞋以34.8%的占有率,几乎是把国际大牌HOKA(24.6%)按在地上摩擦。
一个国产品牌,凭什么能在一个被欧美巨头垄断近百年的高端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件“肯定会亏本”的生意,和一个甲子前,在珠峰留下的民族遗憾。
2003年,当钟承湛在广州创立凯乐石,决定将研发重心放在“高海拔攀登”这个极度小众的领域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全球每年登 8000 米级山峰的就几百人,专门为这几百人研发产品,成本根本收不回。用商业计算器算,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但钟承湛心里有另一本账。
那本账,要从1960年翻起。
那一年,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位中国勇士从北坡登顶珠峰,这是人类首次,他们创造了历史,但代价是惨烈的:
由于装备简陋,队员们下山后合计被截掉了10根手指,许多人落下终身残疾。
队长一句“要是有咱自己的装备,何至于此?”的叹息,成了一个时代的隐痛。
所以凯乐石从创立之初,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计划,它更像一个源于民族“心结”的使命。有些事,确实不能只用账本算。
其实那时户外市场是欧美巨头的天下,始祖鸟、北面等要么做大众户外装备,要么把高海拔领域当 “小众盲区”,凯乐石选这个赛道,看似亏本,实则是避开红海的差异化布局。
然而使命感不能当饭吃,产品力才是硬道理。凯乐石选择了一条最笨,也最扎实的研发路径。
凯乐石的研发从不说 “实验室数据”,而是真把团队拉到雪山上。2007 年中国第一款高海拔攀登羽绒服做出来,拿去贡嘎山测试,队员穿了直摇头,透气性太差,穿着攀登像背着个湿棉被。
团队没放弃,跟着 107 位全球顶尖登山者跑遍雪山,收集实战数据,做出了最符合亚洲人体型的调整:将欧美版型普遍缩短3厘米袖长、收窄2厘米肩宽。
这种“玩命式”的研发,最终换来了产品的极致性能。因为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动,在极限环境下都可能决定生死。
2018 年何昌娟登珠峰洛子峰,凯乐石的 “三重锁温” 装备帮她在 5 天里应对近 30 度温差,稳稳登顶;2021 年盲人登山家张洪在珠峰 8700 米处氧气泄露,全靠摸装备上的特殊设计操作冰镐,最终靠 “触觉” 站上顶峰。
现在很多品牌靠实验室数据吹产品,凯乐石却用 “实战试错” 搞研发,这种踏实劲,才是做户外装备的根本。
当你的产品能在最极端的环境下救人一命时,它在普通市场的竞争力,已无需多言。
2023 年,凯乐石彻底藏不住实力了,爆发得特别明显。当时始祖鸟的母公司亚玛芬,全年营收也就比上一年多了 18%;
可凯乐石直接交出了 90% 的增速,一下子成了户外圈里没人预料到的 “黑马”,势头比国际大牌猛多了。
在越野跑专用跑鞋领域,凯乐石更亮眼,它家的 FUGA 跑鞋,市场占有率达到 34.8%,而国际知名品牌 HOKA 的跑鞋,选的人只有 24.6 个,凯乐石直接把这位 “前辈” 甩在了后面。
不管是整体营收的增长力度,还是单款跑鞋的市场认可度,凯乐石这一年的表现都远超不少国际户外品牌,肉眼可见地 “冲” 了上来。
能做到这步,关键是它懂 “技术下放”:把为雪山研发的超强防水技术,用在城市冲锋衣上,防水效果好到下大雨都不渗,价格却只有国际品牌的三分之一。现在消费者买户外装备,早不盲目追大牌了,更看重 “真性能 + 性价比”,凯乐石刚好踩中这个需求点。
当珠峰大本营里的帐篷,从清一色的欧美品牌,变成凯乐石成为标配时;当连国际攀岩联合会都将其指定为官方供应商时,它的品牌势能已经积累到了顶点。
从 1960 年登山队因装备简陋冻伤截肢,到如今珠峰高程测量队穿国产装备零冻伤;从中国高海拔装备一片空白,到凯乐石打破欧美近百年垄断。
它的逆袭,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成功,更是中国户外装备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见证。世界之巅的风雪依旧凛冽,但中国攀登者,终于有了能放心依赖的 “国产铠甲”。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